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幫忙媽媽洗頭的小偵探

這幾天在整理《少年偵探團》和《愛彌兒捕盜記》,忽然想起一篇《東方少年》月刊上的故事,不知來歷,但開頭就是小主角幫忙媽媽洗頭。翻出來一看,果然主角叫做愛米爾。這是1954年《東方少年月刊》上連載的《少年捕盜團》。沒有註明原作,只有「鄭克段 文」和「老林 畫」。故事開頭是:「愛米爾的母親在諾伊斯達德街上,開著一間規模很小的美容院。」

1954年《東方少年》月刊連載的「少年捕盜團」


我找到日文的來源,是1954年《小學五年生》上的連載《仲よし探てい団》(感情很好的偵探團),上面也沒說明原作來歷,只有「三谷晴美(文)、武田將美(え)」;難怪東方少年也沒作者介紹。一般看到的《小偵探愛彌兒》都是用原作插圖,是Walter Trier 所繪,黑白線條簡潔生動。但《小學五年生》卻重新繪圖,細節比較多。Trier 的洗頭圖只有媽媽和客人的頭(請見前一則貼文),武田將美的圖還有鏡子、洗髮精、椅子、提著水的愛彌兒從門口進來,門上還有門簾,媽媽身後還有掛著的毛巾,甚至還有花...非常詳實,而且是彩色的。《東方少年》改為單色印刷,也減少了一些細節,看來比較樸實,但還是很生動。

《小學五年生》的插圖增加很多細節


《東方少年》的插圖是單色的,細節也較少


林雪清譯本採用原作Trier插圖



這篇是刊登在兒童雜誌上的,所以情節省略很多,第一次連載就寫到第五章了,也就是愛彌兒在火車上睡著,醒來發現媽媽給的一百四十馬克不翼而飛,驚慌失措的情景。
三谷晴美就是作家瀨戶內晴美,出家後法名「瀨戶內寂聽」。她在1950年代改寫了不少兒童文學作品。洪炎秋翻譯的《丁香花下》,就是根據三谷晴美翻譯的《リラのさく家》。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跨海而來的小偵探愛彌兒

1977年牧童出版社的《愛彌兒捕盜記》



1977年牧童出版社的《愛彌兒捕盜記》和1979年水牛出版社的《少年偵探團》,雖然書名不同,但來源都是德國作家凱斯特納(Erich Kästner,1899-1974)的名作 Emil und die Detektive(1929)。《愛彌兒捕盜記》的譯者署名「林清」,《少年偵探團》的譯者則是名詩人林鍾隆。由於這兩家出版社都有不少作品是透過日譯本轉譯的,我猜想這兩本很可能也是譯自日文本,甚至有可能是同本異譯。
《少年偵探團》的底本很容易就確認了,是1962年高橋健二的《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岩波書店)。除了章名標題一致之外,林鍾隆版本還有一些日文痕跡,如「皇帝並木街」、叫做「火曜日」的小孩、「約束」(約束,約定的意思)、「信用別人」(人間を信用,信任別人的意思)等,都可以在高橋健二的版本中看到一模一樣的用詞。

左:高橋健二譯《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 右:林鍾隆譯《少年偵探團》


奇怪的是,出版年差不多的《愛彌兒捕盜記》,居然不是從高橋健二的《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翻譯的。章名差異很大,「皇帝並木街」翻成「凱撒街」,「火曜日」翻成「禮拜五」,最奇怪的是金錢數量也不一樣。根據林鍾隆/高橋健二譯本,媽媽交給愛彌兒140馬克,其中100馬克的鈔票一張,20馬克的鈔票兩張。120馬克是要給婆婆的,其他20馬克當作愛彌兒的旅費和零花。但林清的譯本說,媽媽給愛彌兒120塊(沒有說明什麼幣),一張100塊鈔票跟兩張10塊鈔票,其中110塊要給外婆,剩下10塊零花。為什麼有這麼奇怪的改動呢?最後愛彌兒抓到大盜,得到警察局賞金1000馬克,林清的譯本卻是五萬元?

牧童版版權頁譯者署名「林雪青」,不同於封面上的「林清」。
真正譯者是「林雪清」


百思不得其解之際,看到牧童版的版權頁譯者居然是「林雪青」,和封面上的署名「林清」不同。該不會真正的譯者是戰前的那個林雪清吧?沒想到真的是!牧童版就是林雪清1934年的同名譯本,由上海兒童書局出版。林雪清是日文譯者,從日譯本轉譯過《海地》(即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苦兒努力記》(即苦兒流浪記)等兒童文學名作。所以我再找出1934年以前的日譯本來比對,果然解決了金錢疑雲,確認林雪清的底本是1934年的《少年探偵エーミール》,由菊池重三郎翻譯,中央公論社出版。

1934年林雪清譯《愛彌兒捕盜記》
來源:國家圖書館

1934年菊池重三郎譯《少年探偵エーミール》
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在菊池重三郎版本中,媽媽給的錢是「百圓紙幣一枚,十圓紙幣兩枚,合計百二十圓。其中百十圓要給祖母...」(應該是換算成日幣的意思?),所以林雪清只是照譯。但菊池本中最後的賞金是五百圓,不知為何林雪清竟一口氣提高到五萬元,大概這樣小孩更有發大財的感覺?高橋健二的「皇帝並木街」,菊池重三郎音譯「カイザー街」,難怪林雪清譯本作「凱撒街」;但火曜日還是火曜日。火曜日是星期二,為什麼林雪清翻譯成「禮拜五」?(難道是受了魯濱遜漂流記影響嗎?)

牧童版的人物介紹與正文



上海兒童版的人物介紹排版比較理想,不會與正文相混
來源:國家圖書館


中央公論版的人物介紹排版最為清楚
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結論:這兩本1970年代台灣出版的同一本凱斯特納作品,雖然出版時間差不多,也都是由日譯本轉譯,但其實傳播路徑大不同。
《愛彌兒捕盜記》翻印戰前林雪清的《愛彌兒捕盜記》(1934),林雪清則轉譯自菊池重三郎的《少年探偵エーミール》(1934)。仔細看內文,還留下一些時代的痕跡,如「巡官老爺」(警官)、「夜飯」(晚餐)、「機關車」(火車頭)等等,似乎不是台灣1970年代常見的語彙。又,菊池重三郎(1901-1982)是立教大學英文系畢業的,也有可能是從英文譯本轉譯。
林鍾隆的《少年偵探團》則是轉譯自高橋健二的《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1962)。高橋健二(1902-1998)是著名的德國文學學者和德文譯者,譯過格林童話,應該是由德文直譯的。

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林格倫的重要推手嶺月

以「長襪皮皮」聞名全球的瑞典女作家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早期在台灣的重要推手是嶺月。嶺月從1980到1982年間譯出了六部林格倫作品(嶺月用的譯名是林葛琳),都是由日譯本轉譯,包括:
1. 少年偵探 (純文學 1980)
2.目擊者 (純文學1980)
3. 間諜團 (純文學1980)
4. 誰來要我(王子 1981)
5. 小女超人(國語日報 1981)
6. 小子立大功(國語日報 1982)


左:1957年岩波書店版 右:1980年純文學版

少年偵探的三集都是在1980年四月出版的



其中「少年偵探」、「目擊者」、「間諜團」三冊是系列作品,1979年在民生報兒童版連載,連載完由純文學出版單行本;「誰來要我」先在王子半月刊連載,連載完由王子出版單行本;最後兩冊則是由國語日報發行。


左:1964年岩波書店版  右:1981年國語日報版


嶺月在「小女超人」的前言中,說明她是根據大塚勇三的日譯本翻譯的,也特別感謝日文版的插畫家櫻井誠。不過,其實其他五冊也全都是譯自日文版,而且都是出自同一位日譯者尾崎義的手筆。這六冊全都是岩波少年文庫,也可看出岩波立意開新風氣,有別於講談社、偕成社、小學館那種改寫給兒童看的世界文學。
不過,嶺月阿姨畢竟是溫柔的兒童文學作家,她對皮皮還是做了一些修改。她說皮皮曾經一路走一路吃路邊有毒的植物,「我擔心有糊塗孩子會模仿,所以改為皮皮一路走一路念:這種草有毒不能吃⋯⋯」,還有皮皮曾把杯底剩下的牛奶倒進耳孔裡,說說這樣能夠預防耳炎。「我想到萬一有小孩模仿,太危險了,所以把這一段省略。」看起來嶺月阿姨真的很擔心她的小讀者。
其實嶺月還改了一個燕窩的故事。嶺月的版本裡,皮皮說有一個印尼小女孩叫做瑪麗。她爸爸很疼女兒,天天買燕窩給她吃。但瑪麗拒絕吃燕窩,她爸爸就說不吃燕窩,其他東西也不能吃,最後瑪麗就活活餓死了。我覺得這故事有點古怪,看了日文版和英文版,原來主角是一個叫彼得的上海小男孩,因為爸爸叫他吃燕窩,他不吃,最後餓死了。看來嶺月阿姨也覺得這個故事有點不妥(男孩吃什麼燕窩?而且有醜化中國人的嫌疑?),所以她把故事改成印尼,也把小男孩改為小女孩。


左:1965年岩波書店版  右:1981年王子版



英文版封面

瑞典文版封面


「誰來要我」後來在志文重出時改名為「孤兒賴思慕流浪記」,主角是孤兒賴思慕。他從小生活在惠光孤兒院,院童全都姓賴,除了賴思慕以外,還有賴文儒、賴丕德、賴利夫;女生有賴麗芙、賴麗丹、賴惠琳、賴露娜...翻譯策略相當歸化。賴思慕因為得罪了孤兒院院長,害怕被處罰,溜出孤兒院去流浪,中間遇到好心的流浪漢,因緣際會一起破了一起強盜案,後來順利被農場主人收養。


左:1965年岩波書店版  右:1982年國語日報版


「小子立大功」的主角和「誰來要我」的主角賴思慕同名,日文都是ラスムス(原文都是Rasmus),所以嶺月在「小女超人」的前言中把「小子立大功」書名譯為「小英雄賴思慕」,顯然以為這是系列作品。但其實「小子立大功」的主角並不是孤兒,而是警官之子,與前作無關。所以嶺月只好另外取名,把「小子立大功」的主角命名為「藍普斯」,姊姊叫「藍芙俐」,爸爸叫「藍巴克」。故事中有高中生戀情、姐弟情深、冒險、小狗等,是一個輕鬆有趣的少年故事。
嶺月本名丁淑卿(1934-1998),出身鹿港名門丁家,小學接受日本教育,譯作大都由日文轉譯。她的著作也不少,「鹿港少女」系列回憶兒時種種,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