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台灣啟明版,實為1936年上海啟明版,譯者為王慎之 |
夏康農
|
王慎之
|
一樣度了墮落的生平
|
名花飄零
|
要不是遇到一件新的事故發生,我也差不多忘記了我是怎樣留意這樁公案的
|
我最近遇到一件新的事,才使我心中死灰復燃
|
叩訪的客人
|
不速之客
|
眼睛裡噙滿了淚液
|
淚珠盈眶
|
掩住了他的臉面
|
掩面失聲
|
哭過了並且又要哭起來的神情
|
心碎腸斷的神情
|
我自己對於四字結構的用法有點保留。雖 然現成的很多,但翻譯時用太多,就會像這版茶花女有點油腔滑調的感覺。我尤其不喜歡他把夏康農那句"一個娼家姑娘的房子" 直接改成" 妓院"。茶花女當然是賣身的,但妓院也未免太貶低她的身分了。她至少也算是花魁吧。
至於相像的部分,舉個段落來看:
夏康農:
固然,曼農是死在荒涼的沙漠裡的,但是也是死在那般用全副精靈愛她的情人的臂上,墳是情人親手掘成,她又是和著情人的心濡著情人的淚一齊埋葬的。至於瑪格麗特呢,也像曼農一樣度了墮落的生平,也許同樣皈依了上帝,雖然死在繁華富麗的境況中,如我所看見了的,可是心腸的環境卻比埋藏曼農的沙漠還更乾枯,還更荒野,還更殘酷。
王慎之:
雖然漫郎死在荒涼的沙漠裡,但她死的時候,頭枕在她情人的臂上,情人親手掘成她的墳,她埋葬時,伴著情人的愛心,沾著情人的眼淚。至於瑪格麗特,她和漫郎一樣,名花飄零,最後同樣皈依了上帝。如我所見,她雖然死在繁華富麗的環境中,可是她內心的痛苦卻比埋藏漫郎的沙漠還更乾枯荒涼和殘酷。
可以清楚看到王慎之參考夏康農的痕跡。其實啟明常做這種事情,有點像就著中文再寫一次,通常會寫得更通俗一些,比較沒有翻譯腔。他們也會把一些文言的翻譯改成白話。
為什麼有時寫王慎之,有時寫黃慎之,還有時寫許慎之呢?三位慎之先生的關係是什麼?其實都是施瑛的筆名。施瑛是啟明的編輯,幫啟明把不少名著的譯本改寫的更好讀。這本香港版本有收譯者序,末段說:
本書介紹到中國來,已在好久之前,林琴南先生以冷紅生的筆名,和曉齋主人共譯此書。.....現在還有夏康農先生從法國原文的譯本:劉半農先生從法文原本譯出的戲劇。坊間頗可購到。本書的重譯,並不是對於林夏諸先生的譯本有什麼異議,可是好書不妨多譯,尤其讓一般的讀者,也有欣賞西方名作的機會,所以第三度睇將茶花女穿上中國文字的新裝。
----慎之
這段文字頗有玄機,一來譯者並沒有交代自己是否從法國原文翻譯,看來應該沒有:二來承認前面有夏康農譯本,只是自己的目標讀者是「一般的讀者」,暗示夏譯本曲高和寡?其實兩個譯本都頗好看,只是以現代翻譯學的術語來說,啟明版更歸化一點。
同場加映:曼農或漫郎是誰呢?
原來這是一本法國小說,主角的名字就是曼農或漫郎或曼儂。原書名為:Histoire de Manon Lescaut et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Affe Prevost(曼儂蕾絲戈和騎士代葛里的故事),作者是個神父 Antoine Francois Prevost, 1697-1763)。這本小說在《茶花女》中很重要,因為敘事者並不認識茶花女,他只是看到遺物拍賣,一時興起買了這本書,上面有亞芒題贈瑪格麗特的題字。後來亞芒循線找到敘事者,跟他要回這本書做紀念,從而倒敘了整段故事。作者是神父,夏康農誤以為作者是牧師,王慎之也跟著寫牧師。
1966年香港啟明版,譯者改署名「黃慎之」,內文相同 |
為什麼有時寫王慎之,有時寫黃慎之,還有時寫許慎之呢?三位慎之先生的關係是什麼?其實都是施瑛的筆名。施瑛是啟明的編輯,幫啟明把不少名著的譯本改寫的更好讀。這本香港版本有收譯者序,末段說:
本書介紹到中國來,已在好久之前,林琴南先生以冷紅生的筆名,和曉齋主人共譯此書。.....現在還有夏康農先生從法國原文的譯本:劉半農先生從法文原本譯出的戲劇。坊間頗可購到。本書的重譯,並不是對於林夏諸先生的譯本有什麼異議,可是好書不妨多譯,尤其讓一般的讀者,也有欣賞西方名作的機會,所以第三度睇將茶花女穿上中國文字的新裝。
----慎之
這段文字頗有玄機,一來譯者並沒有交代自己是否從法國原文翻譯,看來應該沒有:二來承認前面有夏康農譯本,只是自己的目標讀者是「一般的讀者」,暗示夏譯本曲高和寡?其實兩個譯本都頗好看,只是以現代翻譯學的術語來說,啟明版更歸化一點。
同場加映:曼農或漫郎是誰呢?
原來這是一本法國小說,主角的名字就是曼農或漫郎或曼儂。原書名為:Histoire de Manon Lescaut et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Affe Prevost(曼儂蕾絲戈和騎士代葛里的故事),作者是個神父 Antoine Francois Prevost, 1697-1763)。這本小說在《茶花女》中很重要,因為敘事者並不認識茶花女,他只是看到遺物拍賣,一時興起買了這本書,上面有亞芒題贈瑪格麗特的題字。後來亞芒循線找到敘事者,跟他要回這本書做紀念,從而倒敘了整段故事。作者是神父,夏康農誤以為作者是牧師,王慎之也跟著寫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