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國語日報社出版 |
國語日報社1979年出版的《會飛的教室》,由李映萩翻譯,封面就是兩群學生對峙打架的場面,出自德語版的插畫家Walter Trier之手。國語日報版沿用Trier的所有插畫,兩個岩波書店的日譯本也是如此。
1962年高橋健二譯本(岩波) |
每個學生都各有各的煩惱,編劇「姚尼」是德國和美國混血兒,出生在美國,卻被德國父親送回德國拋棄。班長太窮,聖誕節沒辦法回家過節。有家又有錢的同學偏偏個子矮又膽子,常被捉弄等等。作者在故事前說,他討厭那種只寫美好事物的兒童文學作家,說他們忘了自己小時候也會哭,孩子也有孩子的悲傷和不幸。的確這故事裡不幸的孩子不少,但結尾也還是頗為美好就是了。
國語日報版的《會飛的教室》是全譯本,包括作者的兩篇前言,還有Walter Trier的插圖。但從年代和譯者判斷,可能是從日譯本轉譯的。最有可能的是高橋健二1962年的譯本《飛ぶ教室》(岩波)。首先,故事主角「姚尼」,在原作中是Johnny。這個名字的發音,高橋健二譯為「ヨーニー」,但池田香代子2006年的新譯本譯為「ジョニー」。我覺得ジョニー比較合理,因為這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Jonathan Trotz,但因為他生在美國,所以大家叫他Jonny,我覺得發音應該比較接近「強尼」而不是「姚尼」。李映萩會用「姚尼」可能是因為高橋健二用ヨーニー的關係。東方出版社的《會飛的教室》人名全都沿用李映萩版,所以也叫做「姚尼」。
另外,有一個討人厭的高年級生,國語日報版每次提到他都寫「美少年戴奧德」。高橋健二把這個學生叫做「美少年のテオドル」,池田香代子則譯為「かっこつけテーオドール」。原作是der schöne Theodor(The beautiful Theodor)。看起來會用美少年一詞,可能也是受到高橋健二影響。
書中另一個重要大人角色是「禁烟老師」,其實他並不是老師,而是獨居在廢棄「禁菸車廂」的音樂家。我一開始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有點困惑,不知他到底是不是老師。原來是高橋健二譯為「禁煙先生」,而池田香代子譯為「禁菸さん」。原作用“Den Nichtraucher”(Non-Smoker)並沒有老師的意思。如果中文譯成「禁菸先生」而不是「禁菸老師」,似乎比較不會讓讀者困惑。
國語日報版的街道名稱也有受到高橋譯本的影響。如「外濠路」和「山林路」,就是從高橋譯本的「外崛通り」和「山林通り」翻譯過來的;池田的新譯本則用「フォアベルク通り」和「林務官舍通り」,來翻譯德文的der Vorwerkstraße 和 der Förstereistraße。當然,池田香代子的譯本是2006年的,晚於國語日報社的譯本,只是同為全譯本,比較之下就可以看出高橋健二譯本的痕跡。
小倉書房在2010年推出的全譯本《飛行教室》,封面是五個男孩子騎腳踏車的照片,主角則用「喬尼」和「禁菸先生」。可惜國語日報社的版本已經絕版,小倉書房的版本也已絕版。現在還能買到新書的可能就是東方出版社的《會飛的教室》了,不過那並不是全譯本,而是改寫本。看來經典作品面臨的譯本絕版問題,兒童文學好像也不能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