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胡適口述自傳》(1981)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沒錯,就是那個南港胡適公園,胡適國小的那個胡適。小時候跟學校去胡適紀念館旅行,同學都在買書籤,像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也有「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等等。國文課本也有《四十自述》裡面的選文,到現在都還記得他小時候對他阿姨說過「娘什麼,老子都不老子了」那一句話。
中文這麼好的作家,為什麼需要別人翻譯? 這就跟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也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一樣道理。胡適和林語堂這些東西原都是為外國人寫的,要大師自己動手翻譯嗎?實在太花時間了,他們還不如創作和研究,所以就會留下這種明明是一流的中文作家,卻有作品是別人從英文翻譯過來的特殊現象。
唐德剛這個譯者,從頭到尾都很介入。他是史學家,現代中國重要人物的口述歷史是他提出來的;胡適口述時,他是紀錄者;英文稿是他整理的;中文是他翻譯的;而且他還邊翻譯邊抬槓,不時批評胡適「未能擺脫科舉時代的舊觀念」、「被杜威洗腦了」、「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也不下於唯物主義」,還揶揄他一些說過多次的往事是「陳鍋粑爛豆腐」,尤其是對於胡適廢文言的主張大表反對,洋洋灑灑寫了八頁長的譯註反駁胡適:
我國的文言文是本國本土產生的應用文字,和語體是有血肉難分的關係;它不是像希臘文、拉丁文那種「全死」的「外國文字」。...洋人語文一致的道理,便是他們底傳統上沒有產生過像我們那樣簡潔的文言。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也就一定要搞掉我們自己的極有效率的大眾傳播工具呢? 捨簡潔而就囉嗦,那算得是「進步」或「現代化」?
還順便嘲笑一下中共的中文:
近三十年來老實說,真正在執行胡老師囉嚕囉嗦底「純白話」教導的,不是旁人,正是清算胡適最積極的中國共產黨。不信且拜讀拜讀他們底什麼「人大」、「黨大」的文件。蒼天!
那句「蒼天!」還真是讓人會心一笑。就像現在讀春秋一定要看左傳公羊一樣,現在看「胡適春秋」,也似乎不能不看「德剛傳」了。也難怪朱文長教授說,看胡適自傳時,要「先看德剛,後看胡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