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來的春風吹遍台灣


       《春風化雨》(Good Morning, Miss Dove!)是1954年的美國小說,描寫鄉下女教師杜芙小姐的教學生涯,這老師嚴格但有原則,深受學生敬愛,讀來頗有愛的教育的味道。教書數十年的老師生病了,全鎮都來照顧,很有催淚效果。但說起來也不是什麼文學名著。這小說在1955年拍成電影,倒是開啟了通往中文之路。最早出現的中譯本是香港程雪門的《春風化雨》,1957年出版。1958年台灣的新陸立即引進,但沒有署名。之後各家出版社全都用程譯本,無一例外。不過作者名字卻從「巴登夫人」,變成「格盧 巴登」,再變「格蕾 巴登/佛蘭西絲」,最後變成「格雷 巴登」,仿佛從女變男。封面從最忠實的女老師寫黑板,變成書籤式的兩小無猜(好像跟內容沒什麼關係),最後的海岸和水車是從哪想來,更難參透。


1957年程雪門翻譯的《春風化雨》(香港:天一出版社)

        程雪門譯本有譯者序,序中提到女演員「珍妮花 •鍾絲」,一看即知為港譯。又有一段解釋書中人名譯法,十分有趣:

「Dove」是姓,又是鴿子。...但是,如果我們把Miss Dove真譯成「鴿子小姐」,未免太不莊重了,對不起我們的岸然可畏的教師。他曾想到用一個較文雅的鴿子別名,比方說,「鳳髻」吧,來代替。Miss Dove後腦杓上不正是掛著一個又小又緊的髻嗎? 然而,「鳳髻」這兩個字太不像一個姓了,並且「鴛鴦蝴蝶」的味兒也稍重。再說,鴿子在中國文學中原來不算是什麼好東西,用於女人,尤其要不得。所以想來想去,還是音譯為「杜芙小姐」了。

        可惜從1958年的新陸版本開始,就不收這篇譯者序了。只有在香港譯本中得見。譯本風格歸化,從書名「鴿子小姐」譯為「春風化雨」就可見端倪;文中時見「欲語還休滿園春色關不住「寤寐求之「海市蜃樓」等等成語,甚至連豪斯曼的詩都可以譯成五言的:故里爭光日,高軒過市墟」。最後杜芙小姐開刀時夢到坐飛機環遊世界,還聽到一首「陳腐乏味的歌:,歌詞是乘吾機以出遊兮,同訪月中之人兮。」雖然這種翻譯策略現在不流行了,但說句老實話,要能翻譯到這樣也還是要有底子。行文流暢,沒什麼翻譯腔,還蠻好看的。
1958年新陸即出版程雪門譯本,未署名
1964年新陸書局忽然想起譯者要有名字,署名「楊明」


1975年清流版本,署名「文仲」翻譯,也是程譯本,作者署名格盧巴登
1975年廣成出版社版本,未署名,作者署名甚為奇怪,
好像是兩個人合著,一個叫做格蕾巴登,一個叫做佛蘭西絲?
1977年台南新世界版本,署名「李福通」翻譯,還是程譯


1981五洲版本,未署名,還是程譯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