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東方出版社的「新約的故事」,署名趙長年改寫,內容是描述耶穌的一生。封面上耶穌坦露上身,頭上有光環,有點像在河邊?受洗嗎?其實東方的版本是從講談社的「新約物語」翻譯的,原圖被裁掉一半,圖說是「第一の復活」,原來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看到耶穌復活的場景。好好一張圖被截掉一半,怎麼看得出來耶穌在做什麼呢?
講談社版本是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濱田廣介寫的,他在前言中清楚交代他是根據三個英文版的耶穌故事改寫而成:Hurlbut's Story of the Bible, James Baikie's The Story of the Bible, Robert Bird's Jesus the Carpenter of Nazareth. 但中文版的前言卻含糊地說聖經很重要啦,史學家房龍說過,「不知道這些故事的人,不能算是受有充分的教育」等等,讀者還以為趙長年是根據房龍的版本呢(房龍也有寫過「聖經的故事」,也有中譯本),頗有誤導之嫌。
濱田廣介(1893-1973),山形人,早稻田大學畢業,兒童文學作家,曾獲多種文學獎項,山形有他的紀念館。他創作的 「椋鳥の夢」有中譯本,譯為 「灰椋鳥的夢」。他這本「新約物語」其實在1930年已經出版過一次,當時名為「イリスト物語」,講談社1954年收在世界名作全集中出版,濱田廣介有新版序。
|
1954年日本講談社「新約物語」彩色插圖 |
|
1954年講談社「新約物語」書匣 |
|
東方版標題頁,圖案取自講談社插圖 |
|
講談社插圖,描繪耶穌復活後出現在弟子面前
無獨有偶,同年東方出版社的「舊約的故事」,署名「王夢梅」改寫,其實是譯自小出正吾改寫的「舊約物語」,昭和35年(1960年)講談社出版。
剛看到東方版的封面時,甚為不解。問了身旁一些朋友,猜想是農村少女跳舞?慶祝收割嗎?但身後為什麼有些鬼鬼祟祟的男人?等到看到日文本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截圖的問題。日文版的插圖一見即知是少年大衛王打敗巨人哥利亞的故事,中文版只取大衛王的部分,既沒看到手上的劍,也沒看到腳下的巨人,難怪看得一頭霧水。
聖經是西方文化的根本,小出正吾在序中提了不少歐洲藝術名作、音樂、歌劇都與舊約故事有關,也提到「失樂園」等名作。但中文本卻隻字不提這些名畫、音樂、文學作品。是否因為日本畢竟西化較早也較深,所以日文改寫者覺得這些藝術作品是讀者應該知道的常識;而中文譯者卻覺得台灣小朋友反正不會聽過這些藝術作品?還是根本不尊重藝術?回到東方版本用做封面的插圖,日文版有清楚註明繪者是荒谷直之介,東方版本不但沒有註明繪者,還把人家亂截圖,實在不夠尊重藝術。
小出正吾(1897-1990),靜岡縣人,少年即受洗為基督徒,早稻田畢業,教育學者及兒童文學作家。現在靜岡縣三島市還有立碑紀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