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靜侯的「苦兒努力記」 |
1957年台灣開明出版的「苦兒努力記」,張靜侯譯,齊鐵恨和何容寫序。三人都是國語推行委員會及國語日報同事。這本書從民初就很受中日台歡迎,譯本眾多。比較常見的書名是「苦兒流浪記」,原著是法文Sans Famille,作者Hector Malot,是接受法國出版社委託,特地撰寫既可介紹法國各地風光,又可鼓勵兒童向上的兒童文學。因此本書主角就跟著賣藝師傅遊歷法國各地,經歷無數艱辛,也碰到很多好人,成為一個好少年,最後還找到生母,繼承家產。另一本姐妹作En Famille,譯名「苦女努力記」,則是女生版本,從印度而法國而英國,最後也是繼承家產,幸福快樂。。女生版的小說比較不出名,但如果說就是「小英的故事」,可能就比較多人知道了。
這本開明版的「苦兒努力記」,兩篇序都很有意思。第一篇是何容寫的。他先推薦這本書「可真是一本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是寫得好。......第二是譯得好。原書寫得好,要是譯本譯得不好,也不能算是一本好書。要不然怎麼同是一個故事,這個人講起來,聽著很有意思;那個人講起來,就聽著沒什麼意思?....還有一點...得了,別說了;人家還沒看呢,你先講那麼些好處幹麼?難道人家看不出來,非得你先講出來不可?好,請你從頭兒看起吧;看完了,你就知道我說的這些話不錯了。」 頗有趙元任「阿麗思漫遊奇境」自序的味道。齊鐵恨的序是直接印毛筆字的,說本書在趣味性和教育性上,特別值得讚揚!因為:
「改寫的呢,是用標準國語,徹底口語化的文字,眼睛能看,耳朵又能聽的文章,每篇都有些文藝的技巧,聽起來悅耳,讀著也順口。實用上呢,可以做說話教材、播音講稿和練習作文的參考書。」
齊老是做廣播教學的,果然三句不離本行。齊鐵恨(1892-1977),北平香山人,蒙古旗人,在大陸時期就已經出版過國語教科書,1946年來台推動國語教學,聽說現在台灣國語有些與大陸普通話不同的發音,都是跟齊鐵恨學的。像是「和」,我們讀「ㄏㄢˋ」,大陸人卻只發輕輕的「ㄏㄜˊ」,就是齊鐵恨教的。
在翻譯上,很少看到有人這麼重視「聽起來悅耳,讀起來順口」。張先生的譯文現在看起來,甚至有點兒囉唆呢:
「路美是個窮苦的鄉下孩子。當然,他吃也吃不著好的,穿也穿不著好的;不過,幸福總算是幸福,因為他家裡就只有他這一個孩子,他媽媽呢,又溫柔慈愛得出奇。路美都八九歲了,她還拿他當兩三歲的小孩兒。路美一哭,她就把他抱在懷裡,緊著搖,緊著晃,還唱著『兒啊、肉啊,心肝兒啊」哄他,一直等他不哭了,才停下來。」
我以前看的時候,怎麼不覺得這個養母有這麼溺愛咪咪啊?
|
1972年台灣商務的「無家兒」,原本是 1938年長沙商務初版 |
1972年台灣商務出版的「無家兒」,陳秋帆譯,收錄完整譯序,譯者說自己「據日本三宅房子的日譯本譯出」,並註明是在一九三六年九月九日於東京寫下這篇譯序。台灣版本當然不是初版,初版是一九三八年由長沙商務出版,孔夫子網可以見到幾本長沙版封面。這本其實就是風行日中台的「苦兒流浪記」(咪咪流浪記),「無家兒」是日文通行書名「家なき子」的直譯。
我很早就買了商務版,但一直很納悶:這個譯本為什麼只有半部?主角「羅美」(咪咪)跟著師傅流浪賣藝,師傅過世之後,被花匠收容;後來天降冰雹,花匠家破產,花匠入獄,家中孩子四散,羅美只好繼續一個人帶著狗流浪。「新生活,在眼前展開了,前進!」然後就沒了。這樣對嗎?不是還有白鳥號?遇到他親生媽媽和弟弟?買牛給養母?最後還娶了花匠的小女兒?怎麼只翻到這裏就結束了?
日前購得三宅房子的日譯本,才知道這不是陳秋帆的錯,三宅房子的譯本真的就只到這裏為止。
由於東方出版社也有一個譯者叫陳秋帆,也從日文翻譯了不少兒童文學作品,我一直以為這個陳秋帆就是東方的陳秋帆,畢竟東方譯者雖以台籍為主,其實也有外省人在內。再說,一九三六年在東京的也未必是外省人,台灣人當時留學日本的也不少(只是不大可能會跟商務扯上關係)。最近做譯者生平研究,才赫然發現我想錯了。這位「無家兒」的譯者陳秋帆(1909-1984),根本沒來台灣。她是鍾敬文的太太,後來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書。而1970年代在台灣東方翻譯福爾摩斯和兒童文學的陳秋帆是男的,東方出版社的介紹是「上海人,留學日本,曾在省新聞處工作」。所以陳秋帆有兩位,都是外省人,都留日,女的陳秋帆沒來台灣,男的陳秋帆在台灣。網上很多資訊把兩人書目混在一起,務必小心!
|
1938年長沙商務版封面 |
|
三宅房子的「家なき子」 |
|
譯者陳秋帆與夫婿鍾敬文合影 |
|
東方版的「苦兒流浪記」和日文版「家なき子」 |
東方出版社1971年的「苦兒流浪記」,文心(許炳成,1930-1987)改寫,根據的底本是久米元一的「家なき子」(講談社,1952)。
在這三個版本之中,東方出版社的版本是最暢銷也最長銷的,到今天還在印行,也在大陸出版簡體字版本。雖然再怎麼暢銷也比不過1977年的日本卡通「咪咪流浪記」,但相信看過東方這本的人也不在少數。
這本法國作家Hector Malot 的 Sans Famille(1878),深受日本人喜愛,從明治34年(1901)就有五來素川的譯本「未だ見ぬ親」,之後譯本甚多,影響最大的是菊池幽芳的「家なき兒」(1912),後來日本譯名基本上固定為「家なき子」,中國很早就有從日譯本轉譯的譯本,即包天笑的「苦兒流浪記」(1912),日治時期台灣也有從日文譯的中文譯本。所以久米元一在序中說:
皆さんの御両親、兄さん姉さんたちは、少年少女時代にきっとーどは、この物語を愛読されたことがあるでしょう。
(說不定各位的父母兄姐,在年輕的時候也很愛讀這本書呢。)
這話對今天的小孩來說倒是真的,因為五年級的爸媽大概讀過的人還真的不少,至少也看過咪咪流浪記;但現在的小孩好像已經不太看這種苦兒、孤女、孤雛系列了。日本動畫咪咪流浪記是紀念原作問世百年,一部作品能流傳百餘年,也應該算是很不容易了。
|
上圖是東方版的,下圖是講談社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