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在香港舊書店偶得一書,書名《赫德的故事》,是1929年廣學會出版的。廣學會是教會的出版社,本來以為是宗教故事,但一翻開就看到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的劇照,原來是《海蒂》(Heidi)。(當然,仔細想想,這個故事也蠻宗教的:海蒂讀的都是讚美詩。)書名下有小字「即小夏蒂」,劇照也說明「秀蘭鄧波兒飾小夏蒂(即赫德)」,為什麼Heidi又叫赫德,又叫小夏蒂呢?
《赫德的故事》封面素雅,很難聯想到Heidi |
這本《赫德的故事》是1929年初版,但小護士秀蘭鄧波兒的電影是1937年才發行的,我手上這本是1947年七版。所以,應該是電影「小夏蒂」上映之後,為了增加銷量,所以加了片名和劇照。至於Heidi為什麼會變成「夏蒂」,可能是某地方言的發音?(廣東話的「夏」就是H開頭的)。當年的秀蘭鄧波兒還真是可愛無敵,直逼高畑勳的小蓮。
1937年劇照 |
譯者狄珍珠(Mrs. Madge Mateer, 1860-1939)出生於美國,是長老教會的傳教士,長年在山東傳教,也葬於山東。為什麼姓狄不姓馬呢?因為她閨姓Dickson,Mateer是夫姓。就像賽珍珠(Pearl Buck)之所以姓「賽」,是因為閨姓Sydenstricker的緣故。狄珍珠是美國來的醫生,又要傳教,又要相夫教子(她生了三個孩子),怎麼有時間學中文,中文還好到可以翻譯書呢?其實當時傳教士翻譯絕大多數都是口譯,由中文母語的合作者執筆寫下來。只是這些真正寫下中文的合作者未必會署名,所以我們今日也只知「譯述者」是狄珍珠,而不知執筆者是誰了。
狄珍珠女士照片 |
這個譯本雖然跟原作一樣是二十三章,但細節省略頗多,不易辨別根據版本。狄珍珠是賓州人,不知是否本來就會德文;1929年也已有了不只一個英譯本。中文十分道地,像是「你乏不乏」、「辦這樣糊塗的事」、「唯恐他知道了不依我」、「親翁」、「老大媽」、「伏天」(夏天)等,頗有民初風情,看來執筆者的文筆不錯。可惜大概執筆者不諳英文,狄姑娘口述的時候也有些沒說清楚的地方,留下一些錯誤。像是一開場,阿姨和村裡相識的女人Barbel邊走邊聊天那一段(介紹爺爺和海蒂的來歷背景),這個譯本把性別弄錯了,把Barbel譯成「巴伯」,還讓阿姨叫他「先生」。
無論如何,阿爾卑斯山的風景還是很讓人心生嚮往:
五月到了,那山上的清水湲湲的流到山谷裡去,青嫩的花草和陽光映照著十分好看,餘剩的雪也都化盡了,日光吸引著小花草往上長,如同勸他們快長似的,越上山的高處,風景越是美麗。那不冷不熱的春風徐徐而來,吹在松樹枝上,搖搖擺擺的,要將那舊松毛落下來,預備快長出新的來;那大鷹在高空中圍著老人的屋子徘徊飛翔,周圍的地也都乾了,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使人坐下了。
2019年東京高畑勳展的動畫佈景(攝影:賴慈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