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台灣最早的格列弗遊記

明治42年(1909年)10月25日,台灣的《教育會雜誌》漢文報開始連載〈小人島〉,一共連載四期(從第二期開始改名〈小人島誌〉),是台灣最早的格列弗遊記。署名蔡啟華抄譯,「抄譯」是日文,意思是節譯。這部作品一定是從日文轉譯的,因為裡面有出現假名リリフウト和 ミルレンド ,以及十四五「町」、「三階」等日文用法。明治42年雖然還有一本日文譯本《ガリヴァー旅行記》,但出版日期在11月,晚於連載開始日期,所以可以排除。而比《小人島誌》早的日譯本目前只見到明治13年的《鵞瓈皤児回島記》初編。譯者是兩個人:片山平三郎口述,九岐晰筆記。


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蔡啟華在正文之前先寫了一段世界無奇不有的開場白,又說:

「英吉利者。恰如我邦之島國也。四圍環海。瀕海之人。每好遊於海。故關於航海之談話。自古以來頗多。其中最趣味者。為魯猛爽及涯里覔。」

魯猛爽是從「るびんそん」音譯的,就是魯賓遜。魯猛爽要用台語念喔!當時還在晚清,文言分離,寫的是漢文文言,發音是台語。涯里覔就是ガリバル(鵞瓈皤児的假名注音)前三個字,也就是格列弗了。

這段前言頗有趣味。「我邦之島國」應該是從日本人的角度說的吧!當然,日治時期的台人也是日本子民,所以稱「我邦之島國」剛好。但我們現在一般都說小人國、大人國遊記,蔡啟華卻特別強調「小人島」,可能是受到這本《鵞瓈皤児回島記》的影響,因為書名特別強調最後格利佛回「島」(回到英國)。

《鵞瓈皤児回島記》雖是「初編」,但後來並沒有看到第二部,所以只有第一部的內容,也就是小人國的故事。因此,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蔡啟華只有譯出小人國,因為他用的來源就只有小人國。

「人山」、「六寸」關鍵詞都確認是一樣的。還有敵國邦號「武禮夫士具」就是從ブレフスク音譯的。但《鵞瓈皤児回島記》有八回,蔡啟華濃縮成四回,的確是「抄譯」而不是句句對譯。從開頭可知,日譯本還是比較詳實的翻譯,維持第一人稱,從家世開始交代(五個孩子的第三子);中文譯本卻是改為第三人稱,「其涯里覔者。是英吉利船之醫生也。素以船為宅。往來遠近大洋。」是相當精簡的重述了。

《鵞瓈皤児回島記》正文首頁



蔡啟華的文言節譯本


譯者蔡啟華應是詩社成員,作品不少,但譯作僅此一部。我在大正十五年的《台灣教育會》上看到「送蔡啟華君挈眷留住日本」,詩社同仁紛紛寫詩贈別,看來可能後來移民日本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