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轉譯自日文版的林格倫:金髮小淘氣

1982年李映萩翻譯的《金髮小淘氣》

1982年,國語日報社出版了李映萩翻譯的《金髮小淘氣》,譯自瑞典作家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 的 Emil 系列。林格倫的作品在1980年代初期引進台灣,嶺月和林鍾隆都是轉譯自日文譯本:

1980: 嶺月譯《少年偵探》;譯自尾崎義《名探偵カッレくん》(1957)
1980: 嶺月譯《目擊者》;譯自尾崎義《カッレくんの冒険》(1958)
1980: 嶺月譯《間諜團》:譯自尾崎義名探偵カッレとスパイ団》(1960)
1981: 嶺月譯《誰來要我》:譯自尾崎義《さすらいの孤児ラスムス》(1960)
1981: 嶺月譯《小女超人》:譯自大塚勇三《長くつ下のピッピ》(1964)
1982: 嶺月譯《小子立大功》:譯自尾崎義《ラスムスくん英雄になる》(1965)
1984: 林鍾隆譯《白馬王子米歐》:譯自大塚勇三的《ミオよ わたしのミオ》(1967)

從時間與譯者背景判斷,這冊《金髮小淘氣》很可能也是從日譯本轉譯的。從插圖看不出來,因爲國語日報版採用原繪圖者 Bjorn Berg的插圖,日文版也是。最後是從譯者序中看出端倪。譯者介紹原作時說:

「愛彌兒叢書」是林葛琳女士的後期作品,共三冊,第一冊是「愛彌兒與小偷」,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二冊是「愛彌兒與捕鼠器」,一九六六年出版;第三冊是「愛彌兒與六十隻螫蝦」,一九七O年出版。

但事實上,這三冊書名都不是瑞典文書名的直譯,而是日譯本的書名。

第一冊原作書名為 Emil i Lönneberga (住在梁耐堡的愛彌兒),並不是「愛彌兒與小偷」。此書名譯自尾崎義的譯本《エーミールと大どろぼう》。

第二冊原作書名為 Nya hyss av Emil i Lönneberga (愛彌兒的新家),並不是「愛彌兒與補鼠器」。此書名譯自尾崎義的譯本《エーミールとねずみとり》。

第三冊原作書名為 Än lever Emil i Lönneberga(還在梁耐堡),也不是「愛彌兒與六十隻螫蝦」,此書名譯自小野寺百合子的譯本《エーミールと六十ぴきのざりがに》。

至於為什麼第三冊換譯者了呢?那是因為尾歧義在1969年過世,當時第三冊的原作還沒出版,所以他只譯了前兩冊。他原來取的書名是《 いたずらっ子エーミール》(被寵壞的愛彌兒),後來講談社在1972年把三冊書名統一為「エーミールと...」。從李映萩的前言看來,他採用的底本是1972年尾崎義過世後的版本。

尾崎義翻譯的前兩冊(1972)


李映萩在前言中說,《金髮小淘氣》譯出的是第一冊和第二冊。《金髮小淘氣》共六章:

一、愛彌兒把頭伸進瓷鍋裡

二、愛彌兒把妹妹吊在空中

三、愛彌兒抓小偷

(以上為第一冊情節)

四、愛彌兒捉老鼠

五、愛彌兒騎馬進入宴會場

六、愛彌兒送禮物給老年人

(以上為第二冊情節)


愛彌兒非常淘氣,每天惹麻煩。可以看出日文版書名都是取自其中的一個情節:第一冊就是取自抓小偷的情節,第二冊則取自捉老鼠(結果害爸爸被鼠鼠器夾傷腳指頭)的情節。

結論:1980年代台灣有一陣林格倫風潮,其中至少八本轉譯自日文版。台灣的譯者有嶺月、李映萩和林鍾隆,三位都出生於日治時期,受過日本小學教育;日譯者以外交官尾崎義最為重要,譯出其中七本(中文六本,日文七本);其次是大塚勇三,譯出兩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