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真善美與菩提樹:電影力量大

 1953年張心漪譯本

1953年張心漪譯的「菩提樹」,由台北世界書局出版,副標題是「德樂家庭歌詠團」。乍看之下有點摸不著頭緒,其實一說是電影「真善美」的原著,相信大家耳邊就會自動響起「小白花」吧。美國版的電影裡把他們脫離納粹德國的經過描寫地驚心動魄,其實他們就只是決定舉家移民美國而已,而且他們最大的危機,其實是一大家子人如何在新的國家裡生存下來:從貴族變成窮人, 不會英文,賣座不佳,聽眾嫌他們太嚴肅,太宗教不討喜...等等。

但看完整本書,都沒看到菩提樹,不管是真的樹,還是舒伯特的歌曲。所以,到底書名為什麼叫菩提樹呢?  答案是,1956年的德國電影版本,中譯片名就是「菩提樹」。等一下!張心漪的譯本不是在1953年就出版了,怎能未卜先知採用後出的電影片名呢?這是因為我看到的版本是1959年版。扉頁只有「德樂家庭歌詠團」這個標題,也沒有「菩提樹」這三個字,封面才有,很可能是為了配合電影才改印書名封面。還有一個證明就是,原書瑪麗亞教小孩唱歌,就有唱「菩提樹」這首歌,但張心漪的譯本卻相當簡略地只說「唱了幾首歌」,而沒有譯出歌名。如果一開始張心漪就打算用「菩提樹」做書名,這首歌名就沒有省略的道理了。

1968年丁貞婉譯本

1966年,丁貞婉第二次翻譯這本書,連載在「現代學苑」時名為「達菩之家」。張心漪的版本相當簡略,丁貞婉的版本則翻譯詳盡,兩個譯本篇幅差距頗大。我就是看了丁貞婉的譯本,確定瑪麗亞有教小孩唱「菩提樹」這首歌的。後來,美國版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在台灣放映,因此單行本出版時書名就改為「真善美的故事」。結論:電影力量大!無論是「菩提樹」還是「真善美」,跟著電影片名總沒錯。

1965年美國版電影海報

案外案: 舒伯特的 Der Lindenbaum 根本不是菩提樹,而是另一種樹,叫做椴樹。不少人猜是早期中譯者弄不清楚兩種樹的區別而誤譯,其實是日文譯者近藤朔風先翻譯成菩提樹的。我們從小學習的藝術歌曲,不少都是由日譯歌詞直接翻譯成中文。另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野玫瑰」也是近藤朔風先翻譯的。 

1 則留言:

  1. 我猜
    善字取自英語sound
    美字取自英語music
    真字只是湊上去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