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浮浪少年隊和老先界:戰後最早的台譯福爾摩斯

1957年,台北的新生出版社出了一本《簽名奇案》,就是福爾摩斯的第二個長篇《四簽名》,是「新生少年文庫」的第七冊,譯者是許影心。


1957年新生出版社《簽名奇案》封面


封面設計取自內文的這張插圖,不過是倒過來的

這個譯本全文注音,而且只有九十頁,看來是兒童改寫本,但和原文一樣是十二章,敘事順序也大致相同,並不是大幅改寫的版本。當然,這篇小說原文一開頭福爾摩斯正在注射百分之七的古柯鹼,這個情節就刪掉了。由於新生少年文庫的譯者如陳宗顯、陳秋帆、鄭清茂、彭晴松都是日文譯者,我猜這本也是從日文轉譯的。但在日文的兒童改寫本中,又一直沒找到比較相像的版本。最後才在1955年創元社的《推理小說集》找到來源,原來這本的日文來源並不是單行本,而是合集。收錄的作家有好幾位,譯者也有好幾位。這篇〈四つの署名〉的譯者是水谷準。插畫頗為可愛,畫家是永田力,每張圖都綴一個小小的力字,像印章一樣起來。

中文版的第一頁

日文版的標題頁


日文版的第一頁


1955年創元社《推理小說集》封面


這本合集中有九篇作品,三位譯者

1950年代台灣流傳的福爾摩斯大多是戰前舊譯,如世界書局版和啟明版。這本新生的《簽名奇案》,可能是戰後最早的新譯本;而且比東方出版社的福爾摩斯全集還要早了十幾年。

這個譯本文字順暢,但有些用詞和現在慣用的不同,如作者名字譯為「哥南・道爾」而不是今天的「柯南・道爾」;介紹作者的時候,把他的第一篇作品譯為「緋色的研究」而不是常見的「血字的研究」(日文本中福爾摩斯的首篇就是「緋色の研究」)。還有福爾摩斯稱呼敘事者為「華斯頓君」,而不是「華生」;他們住的地方為「百嘉街」而不是「貝克街」等。這些都只是譯法不同,但我看到「浮浪少年」的時候,覺得實在太妙了。


福爾摩斯和華斯頓(華生)


這是在第八章福爾摩斯在追緝兇手時,提到他會利用一群「浮浪少年」幫他打探消息,並且稱呼他們為「百嘉街特務隊」(The Baker Street Irregulars) 。用浮浪少年來形容那些在街上遊蕩的伶俐窮孩子,還真是貼切。不過我本以為「浮浪」是台語,但查了一下日文版,原來日文也用了「浮浪少年」這四個漢字。另一個台語詞是「老先界」,這是福爾摩斯化妝為老船員,華生完全被騙過了,稱呼他是一位「老先界」(多半寫成「老先覺」,但台語發音相同)。這就真的是台語了,日文版用的是「じいさん」。這譯者肯定是說台語的!
根據鴻儒堂黃成業先生告知,這位譯者許影心似乎就是許乃昌先生。許乃昌先生是彰化人,曾留俄,日治時期和戰後都是重要文化界人物,曾任東方出版社《東方少年》發行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