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跨海而來的小偵探愛彌兒

1977年牧童出版社的《愛彌兒捕盜記》



1977年牧童出版社的《愛彌兒捕盜記》和1979年水牛出版社的《少年偵探團》,雖然書名不同,但來源都是德國作家凱斯特納(Erich Kästner,1899-1974)的名作 Emil und die Detektive(1929)。《愛彌兒捕盜記》的譯者署名「林清」,《少年偵探團》的譯者則是名詩人林鍾隆。由於這兩家出版社都有不少作品是透過日譯本轉譯的,我猜想這兩本很可能也是譯自日文本,甚至有可能是同本異譯。
《少年偵探團》的底本很容易就確認了,是1962年高橋健二的《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岩波書店)。除了章名標題一致之外,林鍾隆版本還有一些日文痕跡,如「皇帝並木街」、叫做「火曜日」的小孩、「約束」(約束,約定的意思)、「信用別人」(人間を信用,信任別人的意思)等,都可以在高橋健二的版本中看到一模一樣的用詞。

左:高橋健二譯《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 右:林鍾隆譯《少年偵探團》


奇怪的是,出版年差不多的《愛彌兒捕盜記》,居然不是從高橋健二的《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翻譯的。章名差異很大,「皇帝並木街」翻成「凱撒街」,「火曜日」翻成「禮拜五」,最奇怪的是金錢數量也不一樣。根據林鍾隆/高橋健二譯本,媽媽交給愛彌兒140馬克,其中100馬克的鈔票一張,20馬克的鈔票兩張。120馬克是要給婆婆的,其他20馬克當作愛彌兒的旅費和零花。但林清的譯本說,媽媽給愛彌兒120塊(沒有說明什麼幣),一張100塊鈔票跟兩張10塊鈔票,其中110塊要給外婆,剩下10塊零花。為什麼有這麼奇怪的改動呢?最後愛彌兒抓到大盜,得到警察局賞金1000馬克,林清的譯本卻是五萬元?

牧童版版權頁譯者署名「林雪青」,不同於封面上的「林清」。
真正譯者是「林雪清」


百思不得其解之際,看到牧童版的版權頁譯者居然是「林雪青」,和封面上的署名「林清」不同。該不會真正的譯者是戰前的那個林雪清吧?沒想到真的是!牧童版就是林雪清1934年的同名譯本,由上海兒童書局出版。林雪清是日文譯者,從日譯本轉譯過《海地》(即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苦兒努力記》(即苦兒流浪記)等兒童文學名作。所以我再找出1934年以前的日譯本來比對,果然解決了金錢疑雲,確認林雪清的底本是1934年的《少年探偵エーミール》,由菊池重三郎翻譯,中央公論社出版。

1934年林雪清譯《愛彌兒捕盜記》
來源:國家圖書館

1934年菊池重三郎譯《少年探偵エーミール》
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在菊池重三郎版本中,媽媽給的錢是「百圓紙幣一枚,十圓紙幣兩枚,合計百二十圓。其中百十圓要給祖母...」(應該是換算成日幣的意思?),所以林雪清只是照譯。但菊池本中最後的賞金是五百圓,不知為何林雪清竟一口氣提高到五萬元,大概這樣小孩更有發大財的感覺?高橋健二的「皇帝並木街」,菊池重三郎音譯「カイザー街」,難怪林雪清譯本作「凱撒街」;但火曜日還是火曜日。火曜日是星期二,為什麼林雪清翻譯成「禮拜五」?(難道是受了魯濱遜漂流記影響嗎?)

牧童版的人物介紹與正文



上海兒童版的人物介紹排版比較理想,不會與正文相混
來源:國家圖書館


中央公論版的人物介紹排版最為清楚
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結論:這兩本1970年代台灣出版的同一本凱斯特納作品,雖然出版時間差不多,也都是由日譯本轉譯,但其實傳播路徑大不同。
《愛彌兒捕盜記》翻印戰前林雪清的《愛彌兒捕盜記》(1934),林雪清則轉譯自菊池重三郎的《少年探偵エーミール》(1934)。仔細看內文,還留下一些時代的痕跡,如「巡官老爺」(警官)、「夜飯」(晚餐)、「機關車」(火車頭)等等,似乎不是台灣1970年代常見的語彙。又,菊池重三郎(1901-1982)是立教大學英文系畢業的,也有可能是從英文譯本轉譯。
林鍾隆的《少年偵探團》則是轉譯自高橋健二的《エーミールと探偵たち》(1962)。高橋健二(1902-1998)是著名的德國文學學者和德文譯者,譯過格林童話,應該是由德文直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