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未經奉准不得翻印的兵法書

「今日所宣讀的「戰爭原理」的本文,因為譯者不是軍人,所以有許多不是依照軍語來譯的。而且都是直譯的多,因之文句不易了解之處就亦不少。譬如譯文中所用「戰鬥序列」這個名詞,依照原文的意思,有許多地方應譯為「戰鬥部署」纔對。又如譯文中有「山邊」這個名詞,在軍語上講,應該譯作「稜線」。諸如此類與原文差異的地方很多,現在我已將其中最難解之處加以修正,可使讀者對本書更能領悟,有所補益。」
——中華民國四十年七月九日對圓山軍官訓練團講——
1956年國防部出版的《戰爭原理》


1956年國防部出版的《戰爭原理》,初譯是陶希聖和杜衡,重校是張柏亭和吳炳鍾,來頭頗為不小。一翻開就是「總統訓詞」,蔣中正先回憶自己在日本讀書時看過《戰爭論》,還圈點多次,可惜作戰時遺失。後來命人從英譯本重譯,民國四十年在台重印《克勞塞維茨戰爭原理》,作為實踐學社(革命實踐研究院)的教材,並且「經我親加校訂」。難怪這本書不但是非賣品(沒有定價),而且還有「未經奉准 不得翻印」八個大字,只有自己人才能研讀兵書就是了。

版權頁有「未經奉准 不得翻印」字樣

《戰爭原理》和《戰爭論》兩書的作者是十九世紀德國將軍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他曾為普魯士太子進講兵法。《戰爭原理》是一小本,《戰爭論》則是十冊巨著。《戰爭論》在二十世紀初引進日本,也在清末就根據日譯本引進中國。但台灣這套是從英譯本轉譯的。主譯者陶希聖的譯者序寫於1945年四月,二戰都還沒結束,應該在重慶吧。


陶序中說明這本小書是他和杜衡就兩個英譯本對勘譯出,並感謝葉公超從倫敦寄英譯本給他。由於陶希聖和杜衡都不是軍人,所以蔣中正批評的應該就是他們倆。陶希聖日記也有提到當日宣讀《戰爭原理》一事,並記載孫立人將軍跟他索取英譯本。大概是因為譯文被抱怨了,孫立人就叫英文很強的秘書吳炳鍾去幫忙看看,又找了張柏亭將軍一起參詳,所以小小一本書,掛了四位譯者的名字。張柏亭也奉命譯了部分的《戰爭論》,序中有說明根據馬辻健之助的日譯本和另一本英譯本。張柏亭的《戰爭論》沒譯完,後面是鈕先鍾譯的。鈕先鍾多年後重出《戰爭論》,就把張柏亭根據日譯本翻譯的前半拿掉,改從英譯本重譯。
這本《戰爭原理》是精裝的,開本很小,只比iPhone大一點,大概比較便於隨身攜帶研讀。印刷頗為精緻,每頁有圈點,上面還有重點提示,頗像參考書;還有拉出來的彩色摺頁圖(腓特列大王之斜行隊形)。1978年鈕先鍾的軍事譯粹社重印此書,就粗糙許多,不但錯別字很多(如「殿下」只剩下一個「殿」、「腐儒」寫成「腐偶」等),隊形圖也改為單色印刷,也不用費工的摺頁了,改為一頁印一個隊形就好。1978年這本是有定價的(三十元),大概是成本考量吧。
內文有圈點,上面有重點整理



可拉出摺頁的彩色插圖
1978年軍事譯粹社重出,沒有署譯者名,略有修改,錯字不少


四位譯者簡介:
1.陶希聖(1899-1988),湖北人,大學教授,蔣中正的文膽。
2.杜衡,本名戴克崇(1907-1964),浙江人,作家,來台後曾任徵信新聞社(中國時報)主筆。
3.張柏亭(1910-1985),上海人,少年從軍,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打過淞滬會戰,來台後擔任32師師長。
4.吳炳鍾(1923-2003),生於北平,來台後曾任孫立人的英文秘書,後來成為著名的英語教學專家,編無敵電子字典,終老於美國。

1956年的《戰爭論》前半是張柏亭從日文譯的,後半是鈕先鍾從英文譯的。
1980年,鈕先鍾全部從英文重譯,由軍事譯粹社出版。


1945年商務版本,由黃煥文翻譯。這個譯本還有台灣商務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