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生物學家譯的茶花女,風行台灣半世紀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兩句嚴復寫給林紓的詩句,說明了小仲馬的La Dame aux camélias (1848) 在中國翻譯史上難以取代的地位: 林紓1899年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近代第一部西洋翻譯小說;春柳社1907年演出的舞台劇《茶花女》也是中國第一部話劇,由李叔同飾演茶花女一角。至於為何名滿天下的 Dumas 父子不叫杜馬而叫仲馬」,也跟林紓是福州人有關: 這在聲韻學上叫做知端同源,也就是說現在國語中的「ㄓ」聲母在中古音系是「ㄉ」聲母,所以用台語唸仲馬就比較像法文了。畢竟林紓的年代還沒有所謂的國語,當時所翻譯的人名地名,不少都有方言影響;另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Holmes譯為福爾摩斯。林紓影響力太大,小仲馬大概很難翻案成為小杜馬了。


經林紓翻譯,茶花女名滿天下,今年我去法國蒙馬特墓園,還遇到台灣旅人拿著地圖找茶花女本尊Alphonsine Plessis(1824-1847)的墓。不過林紓用的是古文,對今天的讀者來說還是有點艱深。在台灣通行半世紀以上的,其實是夏康農的白話譯本《茶花女》。夏康農(1903-1970),湖北人,留法的生物學家;1929年就譯出《茶花女》,此外並無甚文藝作品,其他著作都是《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之類的,頗為有趣。台灣早年可見譯本幾乎都是夏譯本,除了這裡列出的大中國、新陸、遠景、雷鼓、南台之外,其他如文言、名家、書華、錦繡也都是夏康農譯本,真是族繁不及備載,至少到1999年都還有出版署名「鍾斯」的夏譯本,直到2001年的桂冠版才正名為夏康農譯。


台灣最流行的譯本: 1929年上海知行書店的夏康農譯本
法國女畫家羅蘭珊(Marie Laurrencin, 1883-1956)筆下的茶花女(1936)

Alphonsine Plessis 之墓,享年僅23歲

小仲馬之墓,與A.P.同在蒙馬特墓園,但佳人永遠綺年玉貌,小仲馬卻是垂垂老矣































































































































夏康農譯此書時,也不過二十來歲,和小仲馬寫作茶花女的年齡差不多。他在譯完後寫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茶花女的前前後後〉,交代作者和作品背景;另一篇是〈贅語〉,交代翻譯的版本和翻譯動機。當然,台灣各抄襲版本都沒有附上這兩篇文字。在這篇贅語中,夏康農聲明在第三章末尾刪去了三段文字,理由是:

那作者簡直翻開了聖經卷冊,乾脆就佈起道來。這三段之前已經有五段文字開始了這正面的說教的,我譯到這裡一時大膽,刪去了作者鮮明提出基督教義來說法的三段。

到底刪了哪些東西呢? 我找了王振孫的譯本來比對,果然小仲馬在此說了一大篇道理,難怪我們的年輕譯者不耐煩。《茶花女》是第一人稱敘事,第一章敘事者看到拍賣廣告,知道名妓之死;第二章敘事者回憶見過瑪格麗特的情景;第三章是拍賣會,敘事者買了一本有男主角亞芒簽名的書作紀念;第四章亞芒才找上門來索書。所以第三章男主角都還沒現身呢,作者還拖戲說教。刪掉的三段,根據王振孫譯本是這樣開頭的:

    基督教關於浪子回頭的美妙的寓言,目的就是勸誡我們對人要仁慈....

    為什麼我們要比基督更嚴厲呢?

    我這是在向我同時代的人呼籲,...我們千萬不要喪失信心....

果然如夏康農所說,簡直是翻開聖經佈道來的。其實這一大篇文字,只是為自己為什麼要為煙花女子寫書立傳開脫罷了,用意跟《肉蒲團》的前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也覺得譯者大筆一揮刪得不錯,第五六章掘過墓,第七章才是亞芒自敘與茶花女的交往,誰耐煩前面就長篇說教呢。只是現在的譯者恐怕沒這麼大膽就是了。


   茶花女本人究竟長什麼樣子呢? 根據書中描述,是高挑的黑髮美女。

林紓的描述:

馬克長身玉立,御長裙,僊僊然描畫不能肖,雖欲故狀其醜,亦莫知為辭。修眉媚眼,臉猶朝霞,髮黑如漆覆額,而仰盤於頂上,結為巨髻。耳上飾二鑽,光明射目。

夏康農的描述:

女人裡面再也沒有看見有比瑪格莉特更美麗動人的姿色的了。身材高高瘦瘦的,...她的克什米爾披肩的下端一直拖長到地,兩邊飄露出綢衫的寬闊的衣襟,厚茸茸的皮袖頭裡藏著她的兩手,緊貼在她胸前,旁邊圍著摺紋的曲線是那樣地勻稱,任你再愛挑剔的眼睛,看去也沒有話說。你試在一個描畫不出地柔媚的蛋形顏面上,放下一對黑黑的眼珠,上面蓋著兩彎如畫地純淨的眉毛;再在眼睛前面,遮掩一層長長的睫毛,牠們低垂在玫瑰般顏色的兩頰上灑下一陣輕微的陰影,...黑得像墨玉的頭髮,或有或無地漾著天然的波紋,在額前分作寬闊的兩股,消失在腦蓋後部,露出兩隻耳朵的下尖,尖端閃耀著價值四五千佛郎一件的鑽石耳墜。

但大中國圖書的封面一律都是裸體的維納斯,小婦人也是裸體維納斯,茶花女也是裸體維納斯,毫無誠意;新陸封面居然是金髮美女,根本不是黑髮。而且原文是法文的,為什麼要出英漢對照本? 也是莫名其妙。遠景版1978年第一版的封面是小仲馬的畫像,再版時的彩圖似乎與內容都沒有什麼關係。看來看去,只有香港匯通書店版本的小像比較符合書中描述。

大中國圖書1955版本,署名「胡鳴天」譯,實為夏康農版本,再版多次
新陸書局1962版,署名「宗惕」譯,英漢對照,中文也是夏康農版本。





香港匯通書店1963年版本,版權頁署名夏康農,並收錄譯者跋語
影響深遠的遠景版。1978年署名「遠景編輯部」,再版時改署「鍾斯」,還是夏康農譯本
雷鼓1993年版本,未署名,當然也是夏康農譯本 
南台1995年版本,署名「侯妃貞」譯,仍為夏康農版






5 則留言:

  1. 那我的啟明版也是夏康農吧

    回覆刪除
  2. 那倒不是,上海啟明版的茶花女是王慎之譯的,應該是1949年版。香港啟明也有出,但流傳遠不如夏康農版。

    回覆刪除
  3. 但我的是台灣啟明,第三章也有註明刪減。

    回覆刪除
  4. 台灣啟明1952版應該還有王慎之的名字吧? 後來的可能就署名啟明編譯所了。啟明這家出版社很有趣,他們常常拿現成的譯本編輯,有點像後來的遠景。王慎之也編輯過很多譯本。我猜這本是拿夏康農的譯本編輯的,所以第三章也跟著刪減。我的印象是兩譯本頗有出入,不過文本不在手上,詳情可能還要再看看啟明文本才知道。或是您可以拍張內文照片給我看看?

    回覆刪除
  5. 今天啟明版到手,確認和夏康農版差異不小,但還是可以看出根據夏版的痕跡。第三章的刪節是寫在標題下以括號註明"本節略有刪略"而已,夏康農則解釋了原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