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法國人吃銅鑼燒?

這本菊池幽芳的「家なき兒」,是昭和三年(1928)改造社版本,初版是春陽堂1912年。這個譯本雖然不是第一個日文譯本,在中文界的影響力卻不小,因為第一個中文譯本「苦兒流浪記」就是包天笑根據菊池幽芳此書翻譯的。

包天笑的譯本影響力之大,從書名「苦兒流浪記」沿用至今,就可見一斑。後來啟明的「苦兒流浪記」(譯者是何君蓮,其實就是施瑛。何君蓮是施瑛的太太,施瑛把太太名字用來當作筆名),人名地名也多沿用包天笑的譯本,如他們住的「青鳩村」,他們養的母年叫做「紅犁」等。主角的名字稍有改變,包天笑叫「可民」,啟明版改作「克民」。這名字也是從菊池幽芳的版本出來的:菊池幽芳把村落命名為很有日本風味的「鯖野」,母牛命名為「赤」,主角的名字是「民」。後來的版本則有譯作「路米」、「路美」、「咪咪」的,法文原文是Remi。

但最日本化的應該算是「銅鑼燒」吧!話說主角可民九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從巴黎回家的養父,因為那天是「謝肉祭」,本來媽媽張羅了麵粉奶油雞蛋,要做「銅鑼燒」給可民吃....法國人吃銅鑼燒?忽然間有點茫然。包天笑譯成「煎餅」,啟明何君蓮譯本譯成「大圓麵餅」。英文譯本作 Pancake,可能也有點簡化,其實是現在翻譯成可麗餅的crepe,而且媽媽還叫可民削蘋果,應該是要做蘋果可麗餅。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銅鑼燒也實在太日本了一點,而且會讓人聯想到小叮噹,令人莞爾。


包天笑的「苦兒流浪記」初版也是1912年,不過因為菊池幽芳是先連載再出單行本,所以包天笑可能是看到連載就開始動筆,才會同年出中日版。當時還在五四之前,包天笑用的是文言文,每章都還有回目,如「出生六月遭盜取,幸有養母相偎依」;所以台灣商務在1977年重出包天笑版本的時候,還逐段加上「語譯」和「註釋」,簡直像國文課本一樣。

至於菊池幽芳(1870-1947)是不是從法文譯的呢?根據翻譯學者陳宏淑的研究「明治與晚清翻譯小說的譯者意識:以菊池幽芳與包天笑為例」(網上可以閱讀全文),似乎是肯定的。 不過看到這本改造社版本之後,卻赫然發現封面和插圖採用了1916年紐約CUPPLES & LEON COMPANY英譯本插圖,譯者是Florence Crewe-Jones,繪圖者是John Gruelle. 當然,菊池幽芳的版本早於這個英譯本,但用了人家的圖,版權頁也沒有說,看來我們台灣的出版社抄日本插圖的這件事情,也是有日本前例的(不過封面那張圖的左下角還留有John Gruelle, 1916 簽名字樣)。


1928年日本改進社版

版權頁的版稅印花,可以看到「菊池」兩字的印章
1916年英譯本插圖
1916年英譯本封面
英文版插圖


日文版扉頁彩圖


1978年台灣商務版
1954年台灣啟明版,1936年上海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