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前爪還是後爪?--也談《三千年豔屍記》中的獅鱷大戰

錢鍾書曾抱怨林紓在翻譯《三千年豔屍記》時,有一段獅子和鱷魚惡鬥的場面翻譯的不合情理:

「然獅之後爪已及鰐魚之頸,如人之脫手套,力拔而出之。少須,獅首俯鰐魚之身作異聲,而鰐魚亦側其齒,尚陷入獅股,獅腹為鰐所咬亦幾裂。」

錢鍾書說他小時候看這段看得莫名其妙,一是為什麼有脫手套的比喻,二是鱷魚如果咬住獅子屁股,如何同時咬其腹部? 害他一直不知道獅子和鱷魚誰勝誰敗,十分在意。


關於這一場獅鱷大戰,其實林紓也不算錯,的確是獅子的後爪把鱷魚喉嚨撕開,就像手套太緊,急著脫掉時撕破一樣(... fixing his great hind claws in the crocodile’s, comparatively speaking, soft throat, ripping it open as one would rip a glove.)
結局則是獅子先死,鱷魚接著翻肚,但嘴巴仍咬住獅子屁股不放,後來他們看到獅子幾乎被咬成兩半。(all of a sudden, the end came. The lion’s head fell forward on the crocodile’s back, and with an awful groan he died, and the crocodile, after standing for a minute motionless, slowly rolled over on to his side, his jaws still fixed across the carcase of the lion, which, we afterwards found, he had bitten almost in halves.)

感謝網友葉俊毅補充說明:鱷魚咬著獅子的肚子 (just above the hips 臀部上方,大概下腹部/陰部的地方),來回擠壓擺動;獅子狂抓、狂咬著鱷魚的頭 (上頸部的地方),並用後腳壓住下方的喉嚨,想猛力扯開鱷魚的咬合,就像一個人猛力脫手套,幾乎要把手套給撕開了一樣 (英國紳士習慣戴手套,常有那種手套很難掙脫的經驗,被鱷魚咬到,就像被一只難纏的手套給咬到,此乃比喻之妙。

現在的小朋友沒有錢鍾書的煩惱了,因為有兒童版可看。台灣最早的版本是國語書店1963年的《洞窟女王》,譯自柴田鍊三郎的《洞窟の女王》(1953,偕成社)。書前有譯者許正達在1962年寫的序,不過也是譯自柴田的序。


1963年國語書店的《洞窟女王》。幾年前國圖還有此書,現在已經不見了,只有幾年前留下的黑白影本。


1953年柴田鍊三郎的《洞窟の女王》


這段獅鱷大戰,結局是這樣寫的:
鱷魚的嘴死啃住獅子的屁股不放,而那獅子儘管很痛苦的呻吟著,也緊緊咬住對方的頭,同時用前爪子抓破了對方的喉嚨。......突然間獅子的頭垂了下去,貼在鱷魚的背上。同時,鱷魚載著獅子的屍身,漸漸地沉在水中。
應該比林紓的好懂多了,但後爪為什麼變成前爪?翻了一下柴田的譯本,原來這裡他寫成「前腳の爪」,看來是柴田譯錯在先,許正達跟著錯。獅子和鱷魚打架果然不易描寫,可能還是多看看世界地理頻道體會體會吧!
這部原作是 Haggard 的 She(1887),描寫一個生於兩千多年前的神秘妖女,拆散埃及公主和她的情人,兩千多年後這個情人的後代(已經是英國紳士)去報仇,又遇到埃及公主的後代,重演三角戀愛,妖女在最後瞬間老朽而死。最早譯本是曾廣銓的《長生術》(1898)。本來小說重點應該在西方版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出生於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女王竟不知耶穌的結局,也不知猶太人、埃及、希臘等國後來的情況,讓人不勝唏噓。但因為錢鍾書的抱怨太有名了,大家都反而更注意獅子和鱷魚打架的情節了。

文化圖書版,無出版年,書名改為「非洲探險記」


文化圖書的封面應係模仿此張插圖,是女王殺死情敵的一幕


國語書店版有彩圖,文化圖書版則無



偕成版彩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