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馬獎雙料影后陳淑芳在台上感謝的恩師崔小萍,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因為知道崔小萍案,所以我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直覺以為「受難曲」是指她自己的經歷。但崔小萍在1968年入獄,這本書1965年就出版了,顯然與她的經歷無關。而且當時崔小萍還在中廣工作,這本書也是正中書局出版的,與國民黨關係密切。原來這部「受難曲」是改編自法國作家Pierre La Mure 的 Beyond Desire(1955),描寫孟德爾頌「發現」巴哈馬太受難曲的故事。
正中書局在1965年出版這部廣播劇集,收錄七個已經播出過的劇本,不過只有「受難曲」是編譯的。書前有兩篇序,一篇是中廣董事長梁寒操寫的,另一篇是副總經理李荊蓀寫的。李荊蓀在1970年也因白色恐怖繫獄多年,想不到這書名「受難曲」竟預言了兩人日後的不幸。
這本小說另有一本全譯本,也叫「受難曲」,在1968年由張時翻譯(張時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水牛出版社出版,紅色封面,我印象很深刻。我小時習鋼琴,頗喜歡孟德爾頌的無言歌和蕭邦小夜曲,巴哈更是像神一般的存在,書裡描寫巴哈的老病窮困,真是難以想像。而隔代藝術家的惺惺相惜,更是誠摯感人。
崔小萍的改編是廣播劇,對話都極為流暢自然。德國地方官僚既質疑蕭邦的道德,又質疑孟德爾頌的種族背景(猶太人),看得真是氣得牙癢癢的。
不過,看了小說和劇本,還真以為巴哈的遺稿是在肉鋪找到的,但查了資料,其實是孟德爾頌的外婆送他的聖誕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