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把玩具屋搬到台灣


1958年的《東方少年》有篇《玩具房子》,作者署名「如琳」,內容是淑瓊、淑珍姐妹的姑姑寄給她們一個玩具屋。三姐妹很得意地在學校宣布每天可以有兩個同學到她們家參觀。淑珍很想叫同學國英和她妹妹來看,但國英家裡很窮,淑珍的媽媽不願讓她們來。有一天淑珍偷偷讓國英姐妹來看,被淑珍媽媽發現,國英姐妹就像小老鼠一樣逃跑了。

1958年《東方少年》


其實這是紐西蘭女作家曼殊菲爾(Katherine Mansfield)的短篇小說"The Doll's House"。王文興老師的《玩具屋九講》就是在細細分析這部非常短的故事。 淑珍、淑瓊、國英當然都是本土化的名字。只是故事一開頭的「馬車停在門前」讓我有點出戲:台灣有馬車?
前幾天在《東方少年》看到這篇故事的時候,只瞥了一眼,以為是已經查過的舊案。但看了「淑珍」「淑瓊」這兩個名字的時候,才想起來我以前查的是《良友》。回頭翻出《良友》這篇「洋娃娃的家」,果然是一樣的圖,都是採用日本《小學四年生》的「人形の家」,前面有作者簡介,撰文的是岡上鈴江,繪圖的是河野きみ。但《小學四年生》和《東方少年》都是單色印刷,《良友》還套了顏色。《良友》的姊妹叫做「吉莎」和「依莎」,有點姐妹的感覺,其實日文是キイジア和イザベル(英文是Kenzia 和 Isabelle)。

1957年《良友》

1957年《小學四年生》


1957年的《學友》也有一篇「洋娃娃的房子」,但取材自《少女クラブ》,是有名的美少女畫家松本かつぢ的作品。學友的姐妹名字從日文音譯,譯成「基伽」和「依莎貝爾」,似乎不如「吉莎」和「伊莎」可愛。又,松本かつぢ的插畫非常重視細節,原文形容的要兩個男人搬下車、綠色的屋子、紅白兩色的煙囪都如實畫出,還有文字間用淡彩畫的那盞油燈,真是美極了。有錢人家的三姐妹跟洋娃娃一樣可愛。比起來河野きみ的三姐妹雖然也很可愛,但說是東方人也沒有問題,難怪會被東方改成淑珍這種台味十足的名字。

1957年《學友》

1955年《少女クラブ》


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被吃掉的理查帕克

2012年電影《少年Pi的奇幻旅程》裡面的大老虎叫做理查帕克,相信看過的人都很難忘記這個名字。這個名字其實出自愛倫坡的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是一個被吃掉的船上廚工。這部愛倫坡唯一的長篇小說,在1949年有焦菊隱翻譯的《海上歷險記》。但今天要談的是兒童改寫版《鬼船》。



《鬼船》是國語書店在1962年出版的,是「冒險名作全集」的第一冊。扉頁署名「興章」改寫。內容收錄三篇愛倫坡的小說:〈鬼船〉、〈金甲蟲〉、〈密信歸來記〉。這本《鬼船》不是從英文改寫的,而是譯自日文《ゆうれい船》(幽靈船),1958年偕成社出版,是「名作冒險全集」第27冊,譯者是武田武彥(1919-1998)。插畫都是武部本一郎(1914-1980)所繪,彩圖可以看到簽名M.T. 是Motoichiron Takebe的縮寫。


國語書店的封底彩圖取自偕成社版的彩色插圖。
圖中的小船上只有兩人,應該是兩人第一次偷偷出海的情景。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1838) 大部分是第一人稱Pym的手稿。Pym自述他在美國麻省南塔克特島成長,認識捕鯨船船長之子Augustus,有一次Augustus偷偷安排他上了捕鯨船。沒想到遇到船員叛變,殺了船長。Augustus, Pym在船員Peters的協助之下殺了叛變的船員,奪回船隻,加上黑人廚工Richard Parker,船上只剩四人。這四人遇到颶風,還遇到鬼船。後來實在快餓死了,Richard Parker提議抽籤,犧牲一個人讓其他三個人吃掉,也許不致於四人都死。結果Parker自己抽到籤,被其他三人分而食之。但Augustus在颶風中已受傷,終究傷口惡化而死。敘事者Pym和Peters兩人被另一艘捕鯨船救起,跟著往南極捕鯨去了。後半他們又遇到其他種種危險的事,敘事結束得很突然,作者Allen Poe跑出來說因為Pym已死,無從得到其他部分手稿云云。


國語書店的《鬼船》,從開場到四個倖存者在海上目睹荷蘭鬼船為止,大致上還跟原作差不多。但大概是吃人肉這件事實在兒童不宜,所以從這個點開始大改特改:在兒童版裡,Parker一看到鬼船就失心瘋,說要上船找寶物(都快餓死了,要寶物何用?)。他一豋船,就跟著鬼船一起被潮流推走消失了。剩下來的三個人吃螃蟹、喝雨水,看到陸地;本以為死掉的船長竟然也出現了(他被流放到海裡,先漂到這片陸地),父子重逢,喜劇收場。



兒童版改動很大。第一人稱敘事改為第三人稱敘事,是兒童文學常見手法。改掉吃人肉的情節,則是怕把兒童讀者嚇壞了吧。原作中主角的好友Augustus父子均亡:船長死於海上喋血,兒子死於傷重,十分悲慘。兒童版卻改為父子均獲救重逢,把一個陰鬱的悲劇變得陽光許多,也符合「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傳統。
最後還不忘加上道德教訓:
「比姆經過了這次可怕的冒險以後,他學到了一個道理 – 那就是一個人無論在多麼幸福的環境當中,也不能存著絲毫散漫的心;同時,就是碰到了多麽不幸的遭遇,也不能放棄了希望。」
所以小朋友讀完海上喋血、颶風、鬼船種種刺激之後,壞人都死光了,理查帕克也因為貪婪而死,而好人都獲救了,可以安心繼續做海上冒險的夢,也不至於因為吃人肉的恐怖情節而做惡夢。
又,2012年電影《少年Pi的奇幻旅程》中,Pi跟Pym發音相近;那隻老虎「理查.帕克」,跟被吃掉的廚工「理查・帕克」同名,Pi跟Pym又都是最後的倖存者。知道這一層關係之後,電影就更有趣味了。

如果說〈鬼船〉的特色是把吃人肉的恐怖情節改掉,〈密信歸來記〉,則是性別互換。原作敘述某日法國王后收到男性友人(仰慕者?情人?)來信,國王忽然進來,王后來不及藏信,只好放在桌上。某大臣跟著進來,發現此信,以掉包手法拿走了,從此就用這封信威脅王后。王后委託法國警方設法取回此信,好幾個月都不成功,最後找上私家偵探,根據「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這種思維,成功拿回信件,幫王后解除危機。是一個很福爾摩斯式的故事(當然,愛倫坡比較早,是柯南道爾學他)。

日文改寫版把國王王后角色互換,丟信的是國王

國語書店版這張圖是單色的,筆觸也比較簡略。
中文解說最後一句排字錯誤,應該是「塞進口袋裡了」。


原作對信件本身的描寫非常含糊,大概暗示王后有不能讓國王知道的私情吧。但兒童版居然把國王王后角色互換,說是國王寫了密信,正要交付使者時,王后帶人進來,國王只好把信放在桌上,被王后的隨員取走,以此威脅國王。至於國王寫了什麼信?兒童版也編了白雪公主式的故事:現任王后嫉妒前任王后遺下的公主,不但送到修道院,還想偷偷殺了她。國王因此寫了密信,要把公主送到國外… 是說堂堂法國國王,有這麼怕王后的嗎?又不是格林童話裡面那些不中用的國王?還是道德問題作祟:「王后有私情」這種事情兒童不宜,「後母想殺白雪公主」比較能接受?
兒童版的改寫都可以改這麼大啊!對照日文版,中文版其實頗為忠實。也就是說,這些不可思議的改寫,都是出自日譯者武田武彥。他是東京人,早稻田大學政經部畢業,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會員,寫了不少偵探小說。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又見蕗谷虹兒!

蕗谷虹兒(1898-1979) 是號稱「大正浪漫」的代表畫家之一,魯迅非常喜愛這位畫家,在1929年就曾出版《蕗谷虹兒畫選》,當時蕗谷虹兒還在巴黎學畫。蕗谷的畫線條柔美,裝飾性很強,辨識度很高。他在戰後為許多兒童文學畫插畫,包括講談社的童話集和《少女クラブ》。

    我第一次注意到這位畫家,是1957年新生少年文庫出版的安徒生童話《天鵝王子》,封面非常美麗,原來是蕗谷虹兒的作品。請見 https://tysharon.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28.html




    這兩年發現1950年代的兒童雜誌《東方少年》和《學友》,也有不少蕗谷虹兒的插畫。例如1954年的《東方少年》和1956年的《學友》,都從講談社的《少女クラブ》翻譯了同一個故事,插畫就是蕗谷虹兒的。我寫過一篇文章介紹:http://tysharon.blogspot.com/2022/03/blog-post.html






今年陸續找到更多蕗谷虹兒,包括芥川龍之介的《蜘蛛絲》、    美國小說家歐亨利的《有水車的教會》、德國作家黑貝爾(Hebbel)的童話《紅寶石》



芥川龍之介的《蜘蛛絲》是佛教故事,描寫一名大盜在地獄中受苦,世尊想起他曾放生一隻蜘蛛,所以放了一根蜘蛛絲下去,想讓大盜爬出來。大盜爬到一半,忽然發現後面跟了一堆罪人,人人都抓著「他的」蜘蛛絲,所以他生氣了,叫那些人放手。惡念一生,蜘蛛絲就斷了,他又掉回地獄。《學友》的圖看來是仿畫,構圖雖然一樣,但原畫的佛陀還是更加柔美。




《學友》這篇「寶寶何處去」,譯自《少女クラブ》的「水車のある教會」(有水車的教會),原作是O'Henry的短篇小說“The Church with an Overshot-Wheel"。描寫一個磨坊主人,因為小女兒走失了,十分傷心而搬家,把原來磨坊改為教會。十幾年間不斷找女兒,做善事。後來奇蹟與女兒重逢的故事。



《學友》這篇「紅寶石」譯自《少女クラブ》的「宝石になる王女」(變成寶石的公主),原作是德國詩人黑貝爾(Hebbel)的童話“The Ruby",是個東方風味的故事:少年看到紅寶石,彷彿著了魔,一心一意搶走,後來見到被變成寶石的公主本尊,但不知如何解除咒語。最後生命被脅迫時把寶石丟掉,總算解除咒語,和公主相見。



《學友》這篇「玫瑰姑娘」,譯自《少女クラブ》的「ヒルデスハイムのばら」(希德漢的玫瑰),原作是法國詩人阿波里涅爾(Appollinaire)的"The Rose of Hildesheim",是德國小鎮一個美少女的悲劇故事。






最後這篇《小野鴨》也是出自《少女クラブ》,《學友》和《東方少年》都有採用,不過後者改為單色印刷。原作是童話故事,但不是安徒生童話,變成野鴨的是妹妹而不是哥哥:故事開頭描寫繼母虐待少女,善待自己女兒。少女遇到仙人,獲贈三樣神奇能力:金髮、吐出金子、可以變成野鴨。後來就靠這些神奇能力找到哥哥,又嫁給國王云云。


當時的小讀者真有福氣,看到這麼多蕗谷虹兒的插畫,每一幅都構圖細緻優美。不過他們一定不知道,原來畫家名氣這麼大。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連李爾王也走美少女風

1954年的《東方少年》月刊上,出現了一篇〈里亞王的故事〉,標題頁是戴著王冠的美麗公主。這是什麼故事呢?

1954年八月號《東方少年》


其實就是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美麗公主就是他的小女兒考狄利亞。但通常李爾王的主角都是國王本人啊?考狄利亞雖然重要,畢竟不是主角。只能說,把這故事交給美少女畫家,就連李爾王也可以走唯美路線了。 東方少年月刊署名「芸蘇文 幽谷畫」。芸蘇是洪炎秋(1899-1980)的筆名。洪炎秋可說是東方少年的靈魂人物,從創刊號開始每期都有長篇連載,1954年12月這期也有《紅花俠》連載,所以這種短篇的就用筆名發表,以免讓讀者覺得「怎麼又是洪炎秋」吧。



1954年六月號的《小學六年生》


畫出這美麗公主的是日本插畫家谷俊彥。這部繪物語出現在1954年的《小學六年生》,相隔幾個月,東方少年就出了中文版,留了畫家的「谷」字。 李爾王結局十分悲慘,三個女兒都死在他之前,尤其考狄利亞死在獄中,讓李爾王悲痛欲絕。但日本的改寫者水上不二顯然不想讓小學生讀者過於傷心,把故事結束在小女兒從法國回英國照顧他,父女重逢和解的一幕,也勉強算是happy ending了。


到了1957年,台灣的《學友》和《良友》又同時刊出〈李爾王〉,這次總算封面是老國王本人了:


1957年五月號《良友》


1957年五月號《學友》


只不過,這兩篇的國王也太相似了吧!因為他們是從同一篇日文版改寫的,也就是同年四月號的《小學六年生》:

1957年四月號《小學六年生》


日文的這篇「リヤ王」出現在1957年四月號的《小学六年生》,《學友》動作最快,1957年五月五日就出版了「李爾王」,署名「余愚雨」譯,沒有插畫者名字。《良友》幾乎同時出版,1957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十一期也出現了「李爾王」,署名「正昭」譯,「留梵」繪圖。《東方少年》在1959年十二月也推出署名「謝新發」譯的「李爾王」,沒有署名繪者。其實日文繪者池田かずお還蠻有名的。


1959年十二月的《東方少年》


《良友》一開始說「十六世紀英國不列顛的國王,叫做李爾,年紀已經達到八十多歲,但是除了三個王女以外,沒有一個可以繼承王位的太子。」這裡譯者大概是把十六世紀的作者莎士比亞和故事混為一談了,李爾王的年代其實早於羅馬帝國。「王女」一詞是從日文漢字直接搬過來的,中文應該譯為公主。再說,原作也沒提到太子繼承問題,女兒繼承完全可以喔。
《學友》直接從日文平實譯出:「不列顛的國王--李爾王,膝下有三個女兒。」日文版是:「ブリチン国のリヤ王には、三人の王女がありました。」
《東方少年》版最有趣,全文改寫成散文詩的形式:
「--故事發生在不列顛國。
年老的李爾王他有三位女兒。」
這個版本的李爾王,結尾也不是悲劇,還是小女兒從法國回到老父親身邊,兩人和解收場。台灣1950年代的這幾本兒童雜誌都頗依賴日文。但三家雜誌都看上同一篇的畢竟不多,而且《學友》和《良友》竟然都在日文版的次月就翻譯出來,簡直零時差。所以台灣的小朋友不管是看《學友》、《良友》還是《東方少年》,應該都不知道三公主其實早死在老父之前。

《小學六年生》是小學館的學年級月刊。小學館還有《小學五年生》、《小學四年生》、《小學三年生》等等,都是台灣兒童雜誌取材對象。不過,我覺得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也夠大了,應該可以接受原來的悲劇結尾吧!不知道為什麼日本的改寫者要這麼保護小讀者?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大正年間的狄更斯

這個故事開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 毛利已經過身。故事對chia起點。論伊ê死,無一點-á thang僥疑ê所在。牧師、役場ê書記發落葬式ê人,以及Kian-līn攏有tǹg印佇伊埋葬ê證明書。Kian-līn ê名佇生理場是真有信用,伊所tǹg印ê無論是啥物攏thang做確實ê保證。老ê毛利確實已經過身。」(白話字請參考下圖正文第一段)



沒錯,這篇出現在1925年台灣《芥菜子》(Koi Chaai Chi)的翻譯小說〈聖誕歌〉(Seng-Tan Koa),就是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A Chrismas Carol. 《芥菜子》是長老教會的刊物,全部是用白話字(羅馬拼音)寫的。還好師大台文所的「台灣白話字文獻館」已經把許多白話字文獻轉寫成漢羅版,閱讀起來便利許多。

1925年7月1日《芥菜子》第一號(創刊號)刊頭


這個吝嗇鬼到底有多吝嗇呢?
「Ah!總是Kian-līn是一个「一圓拍49結ê守錢奴」。實在伊是「虯koh儉,餓鬼koh雜唸」外界ê寒熱kap伊毋相捌。燒氣伊袂燒,冷氣予伊袂寒;無有風比伊khah強烈;無有雪比伊khah無情,無有大雨比伊khah殘忍。風、雨、雪有khah贏伊;in照in ê大量來落來吹,總是Kian-līn袂會,慈善施濟ê事Kian-līn做袂到。」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有「一个錢拍二十四个結」,這個小氣財神更厲害,拍四十九個結!「餓鬼koh雜唸」、「燒氣伊袂燒,冷氣予伊袂寒」都非常生動。
這篇作品的譯者陳清忠(1895-1960)是台北人,父親是馬偕的學生,也是牧師。陳清忠留日,在京都的同志社大學加入橄欖球隊,該球隊獲得全日本第一屆橄欖球大賽冠軍,後來陳清忠還擔任隊長,十分厲害。他返台後在淡水中學擔任英文老師,當然也成立了台灣首支橄欖球隊,所以有「台灣橄欖球之父」的稱號。

台灣橄欖球之父陳清忠
照片來源:台灣白話字文獻館


《芥菜子》是陳清忠在1925年創立的刊物,他自己的譯作和創作都不少。也有不少名家作品,喬叟、莫泊桑都出現過。這篇Seng-Tan Koa(聖誕歌)連載三次,出現在1925年七月號、十月號、1926年一月號,可惜未完,三個spirits只出現了第一個 「過了聖誕的神」( Ghost of Christmas Past).雖然這篇文字最後在括弧中寫道(猶未了,後號欲閣紲接),但並沒有見到其他部分。
最後來欣賞一下鬼魂出現的場景:
「Siāng一時聽見佇地下室親像有人拖真重ê鐵鍊teh行佇酒桶頂liak-liak 叫,lòng-lòng哮ê聲。後來彼个聲ná khah大,漸漸對樓梯起來,直直對門裡來。隨時對門裡經過,連鞭到房間內,忽然毛利ê陰魂徛佇伊ê面前。拄欲入來ê時,欲失欲失ê蠟燭火,忽然大光,宛然親像蠟燭火teh講:『Ah!阮捌伊!毛利兄ê陰魂lah!』 ê款式。」

忽然毛利ê陰魂徛佇伊ê面前


祝大家聖誕節快樂!
更正:我之前說1958年泰來譯的《聖誕鬼異》是台灣第一個譯本,其實1925年這篇《聖誕歌》更早。不過只有前半,沒有譯完,所以《聖誕鬼異》還是第一個全譯本。https://tysharon.blogspot.com/search......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紅花俠的「紅花」是什麼花?

1963年,國語日報社出版的《紅花俠》(The Scarlet Pimpernel),描述法國大革命之後,英國貴族隔海營救法國貴族的故事。作者Baroness Emma Orczy(1865 -1947)也是貴族(女男爵),不過她是匈牙利貴族,嫁給英國平民。故事中的男主角平常裝的呆呆的,連自己的老婆都瞞住了,暗地裡又會化妝,又會計謀,超級帥氣。

國語日報社1963年版本


這個故事在台灣似乎版本不多,至少不像「小公子」或「苦兒流浪記」那麼風行。不過洪炎秋的譯本倒是相當受歡迎,到2000年都還有再版紀錄。洪炎秋的譯本1954年就在《東方少年》月刊連載了,不過單行本倒是沒有在東方出版社發行,而由國語日報社發行。

1954年七月開始在《東方少年》連載


洪炎秋的譯本根據的是日本《小學五年生》月刊1953年十一月號別冊附錄《紅はこべ》,封面上有「少年少女大冒險繪物語」字樣,是198頁的單行本。改寫者是近藤健(1913-1989),插畫家是中山正美(1914-1979)。


1953年《小學五年生》附錄



英文原作31章,近藤健改寫為13章,洪炎秋譯本也是13章。中譯本的章名悉數按照日譯本直譯:
1. 正義の怪人 (正義的怪人)
2.海の宿 (海濱旅社)
3.スパイ (間諜)
4.しょうこの手紙 (真憑實據的書信)
5.まめけのパーシー (滿不在乎的「巴西」)
6.スパイが勝った!? (間諜終於得勝了)
7.ビボの最後 (「比博」的下場頭)
8.アルモンドの帽子 (「亞爾蒙德」的帽子)
9. あつ 紅はこべ  (啊,紅雞腸草花)
10. かもめの声 (水鷗的叫聲)
11.かくれ家 (隱藏的巢穴)
12.追われる紅はこべ (被追迫的紅雞腸草花)
13.輝く勝利 (光輝的勝利)

插圖部分,中文版沒有直接採用日文版插圖,但有幾張圖的模仿痕跡相當明顯。


《紅はこべ》插圖:守門的比博攔查老太婆



《東方少年》插圖。馬車、人物的位置和裝束模仿上圖,但多畫了馬匹



《紅はこべ》插圖:法國貴族藏入空桶



《東方少年》插圖:三個桶和人物模仿日畫,但把其他人物也畫進來。


《東方少年》這幾張插圖都沒有出現在國語日報版。但國語日報版也有模仿日本插圖的痕跡,如下圖:



日文版彩圖:巴西夫人在樹後偷看


國語日報版插圖:夫人、樹、懸崖、馬車的位置都和日版相似




洪炎秋在北京住過二十多年,譯文中有不少北京腔,如「撒潑的老梆子」、「答他的碴兒」、「頂點兒事」、「下場頭」、「猛孤丁」、「胡嚕」等等,兒話語也很多。但偶爾也出現疑似台語詞:像是「那個法國革命鬧得最歡的時候」,還有小店掌櫃收受酬勞時會說「貪財了,貪財了」,十分有趣。
日本這種雜誌附冊非常難找,因為日本國會圖書館裡收藏的雜誌都不收附冊,往往只能看到書目上有此附冊,卻見不到內容,徒呼負負。加上附冊並不會再版,十分稀少,在古書店也是大海撈針。我曾在神保町的兒童書、漫畫專賣店花了好幾個下午,一本一本看過各種附冊,一無所獲。這本《紅はこべ》是在網路上盲買的:我在國會圖書館看遍1954年以前的各種版本,都不是洪炎秋譯本來源,我猜應該就是某種附冊了,所以某日見到網路上有孤本在賣,雖然封面很不像,還是決定出手賭一下。結果運氣真好,就這樣找到源頭了。

洪炎秋在國語日報版(1963)的「寫在卷頭」提到,這部小說曾編成電影,「五六年前也曾經在台灣映演過」。1963年的五六年前,大概是1958年?可能放映的是1934年的英國片吧。日本的寶塚歌劇團也有這個劇目,2017年還有演出。這部作品也有改編成音樂劇,在百老匯演出。看來俊男美女、貴族、英雄、間諜還是永遠受歡迎啊!

最後一個小問題:紅花俠的「紅花」是什麼花?洪炎秋寫「紅雞腸草花」,林紓譯為「紅繁虂」,王夢梅譯為「紅繁縷」,是一種草本小花。看看英文版的封面好了:大概是像這樣的花吧。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原來不是金絲雀!




這篇「可愛的金絲雀」出現在1957年的《學友》雜誌。內容描述一個十五歲的女孩「麗美」,因為肺病的緣故,從台北休學,到和平島療養。在島上遇到了可愛的五姐妹,結為好友。後來麗美病癒要回台北了,去找五姐妹道別,卻在她們所謂的家看到一個白髮老人的手推車上有個鳥籠,裡面有五隻金絲雀悲哀地看著她。原來這五姐妹是金絲雀變的。「棕色羽毛,橘紅色胸毛,迎風招展,五隻金絲雀搖晃著身子,可愛的眸子發出光輝,齊朝著麗美的臉看著。」



這個故事雖然以台灣的和平島為背景,但內容的日本風味很重,尤其插畫看起來就是日本少女雜誌風。但我以關鍵字「金絲雀」找了好久都找不到。逐期看過那幾年的少女雜誌,終於找到源頭以後,才發現自己的鳥類常識不足:「棕色羽毛,橘紅色胸毛」根本不是金絲雀!難怪找不到。



這篇原文是日本詩人西條八十的「愛のこまどり」,谷俊彥繪圖,刊登於1955年的《少女クラブ》。こまどり是日本歌鴝,跟金絲雀的長相差很大!想來台灣譯者可能是覺得「歌鴝」對讀者太陌生了,改用大家比較熟悉的金絲雀。但原文中五姐妹「穿著橘色高領毛衣,棕色大衣」的描述就落空了。
原故事的設定是十五歲的「澄子」因為肺結核,從東京來到伊豆海邊養病。「五十三里の相模灘とおくに伊豆の七島がうす墨のように浮かび出て」就變成了「對岸的基隆嶼,遠處的金瓜石,像淡墨似地浮現出來」。雖然歌鴝不是金絲雀,地名的本土化倒是蠻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