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劇場妖怪:文言文的電影本事

偶然發現香港浸會大學的《中港電視電影刊物資料庫》,非常有趣。這篇《劇場妖怪》刊登於民國十五年的《新世界特刊》,是香港新世界戲院出版的刊物,宣傳自家上映的電影,裡面有六部電影故事,都是用淺文言寫的。




《劇場妖怪》(即歌劇魅影)是1925年美國環球影業推出的默片,1926年在香港上映。全片在網上可以看到。文言本事有七頁之長,儼然是篇短篇小說了。對照了影片,並無第一段的歷史介紹,應是撰者自己添加的:




許多場景看起來很熟悉,像是劇院鬧鬼,經理換人一段:
「謠言日盛,院中人存戒心。場主遂擇場中鼎盛之時,售於他人。既簽約,告以院中怪事,新場主大笑,以其為怯。」

又魅影在克莉絲蒂一鳴驚人之前,在化妝室裡給她下指令:
「星期三之夕,加洛德不唱柯士劇中之瑪格麗。而以汝代之,到時必可博得聲譽也。但有一言,汝當謹記:則世界上之事務,汝須盡皆忘卻。所應注意者,祇汝之前程及教師耳。」



克莉絲蒂初登台即博得聲譽,未婚夫在化妝室外偷聽到魅影說話:
「又聞怪聲曰:『基市鈿(克莉絲蒂),余今晚置世界於汝足下,汝將何以報我?』女曰:『唯命是從』。」

但結尾有點粗暴,群眾直接把魅影給打死了,實在不如原作或後來的音樂劇保留一點餘韻:
「怪擄女由密道去,乘少年之車而逃。眾追之,卒將怪捉獲,毆之至死。大害已除,女與少年同偕白首焉。院中妖怪由此遂絕。」



執筆者文筆不錯,故事讀來也很有趣味。「基市鈿」、「柯士」(其實是浮士德Faust)這些廣東話發音的名字比較不習慣以外,還是蠻好看的小品。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原來真的是誤解!

皇冠1968年出版的《愛的世界》,根據的並不是英國小說《誤解》,
而是1966年的義大利電影《誤解》


小時候就看過皇冠出版的《愛的世界》,對這部作品印象深刻。駐義大利的英國領事剛喪妻,大兒子安德魯很照顧嬌弱的弟弟麥兒。但爸爸偏愛小兒子,總是誤解大兒子。最後出了意外,大兒子在媽媽的畫像前斷了氣。


光復書局1977年出版的《小天使》,轉譯自日本小學館日文版《幼い天使》,
係根據義大利《誤解》


另一本光復書局出版的《小天使》,故事有點像又不是很像。也是喪母的兄弟兩人,住在大宅院裡,爸爸偏疼幼子,後來兩人也掉入池塘,死的也是哥哥。但人名不一樣,而且...他們住在英國,不是在義大利呀?

光復書局版的譯者是作家文心(許炳成,1930-1987)




1977年小學館日文版,譯自義大利版。中文書名顯然根據日文版書名。




1972年義大利 Fabbri 出版社的Imcompreso(誤解),維持原書名



最近因為提起《愛的微笑》這本由電影改寫成小說的作品,有臉友提及同為義大利背景的《愛的世界》,重新看了這部作品,才發現果然是誤解了!
皇冠1968年出版的《愛的世界》,由朱小燕改寫,封面上註明原著是「英國名女作家 Florence Montgomery 轟動文壇巨作 Misunderstood」。Misunderstood 出版於1869年,所以《愛的世界》裡的汽車、電話都是穿越時空的未來發明囉?再對照原作,爸爸是英國貴族,宅邸在薩塞克斯,哪來的義大利?



1966年的義大利電影Imcompreso(誤解),把故事場景搬到1960年代的義大利


原來《愛的世界》根據的是1966年的義大利電影 Incompreso。這部義大利電影的確是根據Montgomery 的Misunderstood改編的,但是把故事場景搬到義大利佛羅倫斯,時間也應該是1960年代,兄弟倆玩遊戲的時候還會談到納粹。1968年這部義大利電影在台灣上映時,片名改取「愛的世界」,所以皇冠這本是電影小說,朱小燕並不是從英國小說Misunderstood翻譯的,而是把電影情節寫成小說,也就是所謂的Novelization(小說化)。所以場景在義大利,哥哥還會幫爸爸洗車。

1869年英國原著Misunderstood,場景並不在義大利


反觀光復書局1978年出版的《小天使》,雖然插畫是義大利畫家畫的,倒是老實根據原作,所以兩兄弟還住在英國貴族宅邸裡,爸爸也還坐馬車去倫敦上班。

兩相比較之下,我覺得《愛的世界》比《小天使》更深刻。大兒子的倔強敏感更為幽微,爸爸的冷漠也更讓人心痛。而且,朱小燕(1939-)的文筆真好!不愧是在皇冠寫過言情小說的作家啊!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韓國版絕望者之歌:秋霜寸草心


1968年三月王子出版社版本,由韓國詩人許世旭翻譯

1968年,南韓電影《秋霜寸草心》在台上映,同一年台灣就出了好多本《李潤福的日記》、《李潤福的天空》、《秋霜寸草心》,《李潤福日記續集》。一時間似乎李潤福名滿天下。
李潤福是誰?他出生於1953年,十歲時開始寫日記,從1963年六月寫到1964年一月。他的爸爸酗酒又家暴,媽媽跑了,他身為大哥,帶著弟弟妹妹過著極度貧困的生活,賣口香糖、放羊、甚至要乞討才有東西吃,大妹也受不了這種生活而離家出走。他的故事在1963年年底開始被報導出來,引起轟動;1964年日記出版,1965年改編成電影。1968年在台上映,也引起相當的風潮。
1968年三月,王子出版社找了著名的韓國詩人許世旭(1934-2010)翻譯《李潤福的日記》,署名筆名許素汀。當時許世旭正在台灣讀中文研究所,在序中說「我以他的同胞,我以他日記的譯者身份,熱烈地給他鼓掌」。這個版本沒有插圖,不過有多幅劇照。

正文書局版由謝新發譯自日文版


同年五月,正文書局由謝新發翻譯的《秋霜寸草心》也出版了,卻不是從韓文翻譯的,而是從日譯本《ユンボギの日記》翻譯的,日譯者是塚本勳。這個版本沒有劇照,沿用日文版的插圖。

1967年12月出版的日文版,太平出版社發行,日譯者為塚本勳


王子和正文版有些出入,人名取的不太一樣。大妹都叫順娜,小妹一個叫泰順(王子),一個叫黛嫻(正文),差異最大。其實塚本勳譯本有提供漢字,兩姊妹的名字是「明順」和「泰順」,但可能電影字幕用了「順娜」,所以兩個版本都用順娜。小妹「泰順」的確是原來用的漢字,但看起來似乎不像女生的名字,正文版另取了「黛嫻」這個名字,大概是從假名「テスニ」發想的。

此外,兩版收錄的日記篇數也不太一樣。以六月來說,正文版就缺了六月十三、六月十七、六月二十三、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七,六月二十八日這六篇日記,而王子版都有譯出。查了一下日文版,正文版和日文版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日文版就缺了這幾則日記。但正文版有六月二十九、六月三十這兩則,王子版卻沒有。整本書看下來都有參差的情形,像是王子版就沒有九月二日、九月三日、九月十九、九月二十四日、九月二十六、九月二十七這幾則,正文版卻有。似乎兩者都不是全譯,各有選擇。正文缺的往往是沒有特定事件,純粹抒發心情的短日記,王子版缺的卻常常是有特定事件的長篇,如九月二日開學、九月二十四日霍亂、還有十一月初被街童打傷後的連續三篇都刪了,感覺有點匆促要結束這本書,有點可惜。

台南建利書局版本,沒有出版年,也沒有署名譯者。似是根據王子版修改。

當時大概電影太紅了,版本眾多。如這本建利書局版就沒有出版年,也沒有署名譯者。越翻到後面,跟王子版雷同的段落就越多,應該是拿王子版來改的。王子版缺的日記建利版也都沒有,而且又多刪了幾則,如七月九日和十二日這兩則就莫名其妙缺了。感覺更是匆促成書。

現在看當時的媒體操作,也頗為不妥。老師直接把人家日記發媒體,人名都沒有改,大批熱心民眾跑去看李潤福一家人,李潤福日記續集中還有記載他與飾演他本人和弟妹的小演員們見面,以及他爸爸看完電影後很生氣,覺得自己被醜化等,又懷疑李潤福的老師有暗槓收益等情景。電影結束在他帶著小妹去找大妹,流落街頭,後來被一群記者找到,送回大邱。續集裡他因出版日記聲名大噪,賺了錢,但又被爸爸酗酒喝掉;後來大妹回來了(她跑去外地做小女傭),他也有見到媽媽,不過媽媽已經改嫁,又生了孩子,他明白媽媽是不可能回來了,結尾也還是很苦澀。他本人也在1990就過世,年僅三十多歲,真是苦命。
義大利名作《愛的教育》同樣是小學四年級生的日記,但李潤福日記與其說是韓國版愛的教育,可能比較像是韓國版的絕望者之歌吧!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荒野大樂園:美國版秘境有房好吃驚

1979年水牛出版社的《荒野大樂園》,封面上只有譯者名字「許清梯」,沒有作者名字。封面是手繪的,下面有「冒險家族」四個字。這是怎麼回事呢?我用版權頁上的英文書名Adventures of The Wilderness Family去找,找到的是一部1975年的美國電影,描寫住在洛杉磯的一家四口,因為空汙害女兒氣喘,決心搬到深山去住,雖然在山上遭遇到很多危險,像是美洲豹、野狼、大灰熊等,但最後還是堅持住下去。

1979年水牛出版社的《荒野大樂園》


從電影到書,中間還是依賴日文版。日本在1977年出版了アドベンチャー ファミリー(Adventure Family),封面是一家四口的劇照。封面上寫「アーサー。ダブス 著」,是指電影腳本作家Arthur Dubs。

1977年日本二見書房出版的《アドベンチャー ファミリー》




水牛版的《荒野大樂園》沒有用劇照當封面,而是採用日本插畫家本山賢司手繪的一家四口圖。本山賢司畫的地圖也照樣印出,不過把日文字都改為中文。不過仔細看,地圖上在大山貓下面殘留了沒改到的ンクス クリーク字樣。對照原圖,其實是リンクス クリーク(Lynx creek 大山貓溪)。這些地名都是姊弟自己命名的,因為他們在這裡看過大山貓(猞猁)出沒,所以就把這條小溪命名為大山貓溪。

中文版地圖

日文版地圖 左下角的一家四口(+小熊+小狗+浣熊)即中文版封面



現在看這個故事,覺得這家人也太亂來了,有點不切實際。親近大自然固然是很多都市人的幻想,但一家人都沒有野外求生的技術,一下子貿然搬到那種深山去,最後媽媽還槍殺了大灰熊,其實不太值得鼓勵。不過這是半世紀前的作品,當時還是覺得生活在大自然(征服大自然?)很美好吧。


日文版封面來自這張劇照


還有一點很有趣:這家人也姓魯賓遜(Robinson)!自從魯賓遜漂流記以後,魯賓遜跟「野地求生」就脫不了關係,19世紀也有一本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海角一樂園),描寫一家六口在孤島開墾的故事。是說叫魯賓遜的都這麼有開墾的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