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韓國版絕望者之歌:秋霜寸草心


1968年三月王子出版社版本,由韓國詩人許世旭翻譯

1968年,南韓電影《秋霜寸草心》在台上映,同一年台灣就出了好多本《李潤福的日記》、《李潤福的天空》、《秋霜寸草心》,《李潤福日記續集》。一時間似乎李潤福名滿天下。
李潤福是誰?他出生於1953年,十歲時開始寫日記,從1963年六月寫到1964年一月。他的爸爸酗酒又家暴,媽媽跑了,他身為大哥,帶著弟弟妹妹過著極度貧困的生活,賣口香糖、放羊、甚至要乞討才有東西吃,大妹也受不了這種生活而離家出走。他的故事在1963年年底開始被報導出來,引起轟動;1964年日記出版,1965年改編成電影。1968年在台上映,也引起相當的風潮。
1968年三月,王子出版社找了著名的韓國詩人許世旭(1934-2010)翻譯《李潤福的日記》,署名筆名許素汀。當時許世旭正在台灣讀中文研究所,在序中說「我以他的同胞,我以他日記的譯者身份,熱烈地給他鼓掌」。這個版本沒有插圖,不過有多幅劇照。

正文書局版由謝新發譯自日文版


同年五月,正文書局由謝新發翻譯的《秋霜寸草心》也出版了,卻不是從韓文翻譯的,而是從日譯本《ユンボギの日記》翻譯的,日譯者是塚本勳。這個版本沒有劇照,沿用日文版的插圖。

1967年12月出版的日文版,太平出版社發行,日譯者為塚本勳


王子和正文版有些出入,人名取的不太一樣。大妹都叫順娜,小妹一個叫泰順(王子),一個叫黛嫻(正文),差異最大。其實塚本勳譯本有提供漢字,兩姊妹的名字是「明順」和「泰順」,但可能電影字幕用了「順娜」,所以兩個版本都用順娜。小妹「泰順」的確是原來用的漢字,但看起來似乎不像女生的名字,正文版另取了「黛嫻」這個名字,大概是從假名「テスニ」發想的。

此外,兩版收錄的日記篇數也不太一樣。以六月來說,正文版就缺了六月十三、六月十七、六月二十三、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七,六月二十八日這六篇日記,而王子版都有譯出。查了一下日文版,正文版和日文版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日文版就缺了這幾則日記。但正文版有六月二十九、六月三十這兩則,王子版卻沒有。整本書看下來都有參差的情形,像是王子版就沒有九月二日、九月三日、九月十九、九月二十四日、九月二十六、九月二十七這幾則,正文版卻有。似乎兩者都不是全譯,各有選擇。正文缺的往往是沒有特定事件,純粹抒發心情的短日記,王子版缺的卻常常是有特定事件的長篇,如九月二日開學、九月二十四日霍亂、還有十一月初被街童打傷後的連續三篇都刪了,感覺有點匆促要結束這本書,有點可惜。

台南建利書局版本,沒有出版年,也沒有署名譯者。似是根據王子版修改。

當時大概電影太紅了,版本眾多。如這本建利書局版就沒有出版年,也沒有署名譯者。越翻到後面,跟王子版雷同的段落就越多,應該是拿王子版來改的。王子版缺的日記建利版也都沒有,而且又多刪了幾則,如七月九日和十二日這兩則就莫名其妙缺了。感覺更是匆促成書。

現在看當時的媒體操作,也頗為不妥。老師直接把人家日記發媒體,人名都沒有改,大批熱心民眾跑去看李潤福一家人,李潤福日記續集中還有記載他與飾演他本人和弟妹的小演員們見面,以及他爸爸看完電影後很生氣,覺得自己被醜化等,又懷疑李潤福的老師有暗槓收益等情景。電影結束在他帶著小妹去找大妹,流落街頭,後來被一群記者找到,送回大邱。續集裡他因出版日記聲名大噪,賺了錢,但又被爸爸酗酒喝掉;後來大妹回來了(她跑去外地做小女傭),他也有見到媽媽,不過媽媽已經改嫁,又生了孩子,他明白媽媽是不可能回來了,結尾也還是很苦澀。他本人也在1990就過世,年僅三十多歲,真是苦命。
義大利名作《愛的教育》同樣是小學四年級生的日記,但李潤福日記與其說是韓國版愛的教育,可能比較像是韓國版的絕望者之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