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欲蓋彌彰的譯序:魯迅《苦悶的象徵》

梁實秋在〈論魯迅先生的硬譯〉一文中,提到過《苦悶的象徵》:

們人人知道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感的文筆是何等的簡煉流利,沒有人能說魯迅先生的文筆不濟,但是他的譯卻離“死譯”不遠了,魯迅先生前些年翻譯的文字,例如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還不是令人看不懂的東西,但是最近翻譯的書似乎改變風格了。今年六月十五大江書鋪出版的《盧那卡爾斯基:藝術論》,今年十月水沫書店出版的《盧那卡爾斯基:文藝與批評》,這兩部書都是魯迅先生的近譯,...

    「還不是令人看不懂」這句話當然不是稱讚,只是說比最後那兩部好些。《苦悶的象徵》到底翻得好不好呢? 魯迅在戒嚴時期當然是禁書,但民國五十七年,台北琥珀出版社未署名的譯者在前言中還提到這個譯本:

從前在舊書攤,曾買到民國十三年出版的周氏譯本。許多地方譯得很美,但因為文句完全採用直譯的關係,民初的白話文多甚歐化,故所譯很多句子往往長至八九十字一句,三四十字才有一個逗點,令人有一種文氣不順,語意不明的感覺。

魯迅本名周樹人,周氏譯本當然就是魯迅譯本。言下之意,這位不知名先生的翻譯應該是比魯迅要強些吧。但兩相對照,其實只是把魯迅的譯文多加標點,略改語序罷了,這個譯序只是欲蓋彌彰而已,其實就是魯迅譯本。

魯迅譯文:
一  兩種力
有如鐵和石相擊的地方就迸出火花,奔流給磐石擋住了的地方那飛沫就現出虹彩一樣,兩種的力一衝突,於是美麗的絢爛的人生的萬花鏡,生活的種種相就展開來了。"No struggle, no drama"者,固然是勃廉諦爾為解釋戲曲而說的話,然而這其實也不但是戲曲。倘沒有兩種力相觸相擊的糾葛,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存在,在根本上就失掉意義了。正因為有生的苦悶,也因有戰的苦痛,所以人生纔有生的功效。

琥珀版譯文:
一  兩種的力
有如鐵石相擊,就迸出火花,奔流衝向岩石,就濺起飛沫,現出采虹,像這樣,兩種力的衝突,於是多采多姿的人生種種形相,就展開來了。博倫諦爾說: "No struggle, no drama",這固然是為解釋戲劇而說的,其實,不但戲曲這樣。如果沒有兩種力的相觸相擊,彼此糾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存在,在根本上就失掉意義。正因為有生的苦悶,有鬪爭的痛苦,人生纔有生的功效和價值。

根據魯迅譯本修改的痕跡非常明顯;第一個"戲曲"改為"戲劇",第二個就忘了改。前面兩章修改較多,到後來越改越少,書末編輯山本修二的"後記"就簡直完全一樣,一字不易了。


1968台北琥珀出版社的苦悶的象徵,就是魯迅1925年譯本
1930年的北新版本


2002年台北正中出版,如實署名魯迅翻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