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高雄煉油廠的流亡知識青年: 拾穗月刊

     
走進高雄煉油廠寬敞如美國郊區的園區,很難想像這裡是文藝雜誌的發源地。但《拾穗》的確是出自一群工程師之手,而且創刊極早,1950年就創刊了。這份刊物以翻譯為主,內容取自美國各種雜誌,不管是政治時事、科普新知、音樂評論、長短篇小說都有,性質跟《讀者文摘》很類似。早期封面都是用米勒名畫「拾穗」,根據發刊詞: 

 我們員工勵進會學術組,徵集大家的意見,經過長久的考慮,決定定期出版這一種以繙譯為主,綜合性的刊物,命名為「拾穗」。顧名思義,「拾穗」是我們同仁在業餘之暇,掇拾一點敝帚自珍的材料,不揣謭陋,想呈獻在社會之前,聊充「太倉」中的一粟。現在市面上出版的刊物非常眾多,各有他們堅毅的立場和輝煌的使命,而這個「拾穗」月刊卻只渺小地着重在介紹一點自認為有價值的科學、藝術、經濟、文藝、娛樂、體育等文獻。我們只希望能以同仁的「拾穗」的熱誠,引起各方面的研究興趣,而有更大的收獲時,那麼這刊物豈但是「拾穗」而且是「實惠」了


      1950年代,大批跟著政府來的外省青年在台落戶,許多都聚集在國營企業學校和軍隊。由於語言轉換和政治問題,台籍文藝青年幾乎要到1960年代末才漸有聲音,當時填補文藝空間的就是以這批流亡年輕人為主。因此早期譯者常出身國營企業或軍方,也就不足為奇。《拾穗》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封面題字的正是國民黨大老吳稚暉(敬恆)。其他如台鐵的《暢流》雜誌、台糖的《野風》雜誌也類此。任職台電的張時,也幫《拾穗》翻譯;創辦皇冠》雜誌的平鑫濤任職台肥,早年也以筆名「費禮」之名翻譯小說。
      《拾穗》雖創辦於中油,但讀者群還蠻廣的,一些譯叢單行本也相當暢銷。所以後來也有台北經銷處,就是號稱國民黨太子黨的蕭孟能所開的文星書店(也不怎麼意外吧)。
    




令人懷念的健素糖廣告


我出生當月的雜誌封面

4 則留言:

  1. 參加《拾穗》的前輩後來成為台灣石油及石化工業發展的重要人士!

    回覆刪除
  2. 你好,請問能否跟你借調創刊號的圖檔?是為了寫作一篇文章。

    回覆刪除
  3. 我是用手機在中油現場拍的,解析度可能不太好喔。如果這張照片可以用,歡迎使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回覆刪除
  4. 你好,請問能否借用文中第二與第四張照片?是為了台北唐山書店的紀錄片,老闆陳隆昊先生在訪談中提到他中學時很喜歡這本刊物。將會註明出處,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