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忍者變成小飛俠


以科學小飛俠為主題的懷舊書(作者:張哲生)

在電視只有老三台,卡通只有在放學時間播出的時代,卡通是所有小孩共同的回憶,所以五六年級生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科學小飛俠、鐵雄、珍珍、大明、火鳥功吧。前幾天我把新買的iPod nano穿了錶帶戴在手腕上,還被同事笑稱跟科學小飛俠一樣,是不是待會兒要變身。
        這部日本卡通原名「科學忍者隊」,1972年至1974年間播出,原創者是漫畫家吉田龍夫。吉田龍夫在1964年的動畫《忍者部隊月光》就已經發展出少年少女對抗惡勢力的模式,「科學忍者隊」也不例外,故事設定在30年後,即2002年,1984年出生的隊長鐵雄十八歲,在南宮博士的指導之下,率領五人少年少女與惡魔黨纏鬥,拯救地球。五人平時各有職業,有需要時再變身,穿上火鳥裝出任務。故事今天看來有點老套,但繪製製作精良,人物刻畫動人,尤其女主角珍珍在鐵雄和大明間情歸何處,扣人心弦,至今仍是經典之作。
        1977年,「科學小飛俠」在中視首播,「忍者」成了「小飛俠」。大概是戒嚴時期多少還有忌日情結,「忍者」東洋味太重,只好根據他們的配備火鳥裝,改成了小飛俠(90年代的「忍者龜」就得以保留忍者名號,現在的「火影忍者」也沒什麼禁忌),人名也都沒什麼東洋味。一號鐵雄原名尾健,既沒鐵也沒雄;二號大明是日裔義大利人,原名淺倉喬,非常有國際感,「大明」這個名字則讓人覺得相當樸實,與悲劇性格強烈的角色設定有點格格不入。博士南部考三郎也改用中國原有的複姓「南宮」,頗有武俠小說味道。珍珍和阿丁反正是孤兒,姓名不詳,可以不論,五號阿龍原名中西龍,倒是最貼切的一個。主題曲沿用日文原曲,由當時的中視大樂隊指揮林家慶填詞,原文中有全員最後為地球犧牲的暗示:「賭上生命飛翔,地球只有一個,飛吧,小飛俠!」比較悲壯;中文歌詞比較泛泛:「為了正義,他要尋求真理;為了和平,他要奮鬥到底」。不過小朋友扯起喉嚨來唱,一樣熱血沸騰就是了。
這部卡通不但在日本、台灣盛行,也進軍美國市場。1978年以Battle of the Planets(BOTP,星際戰役)之名,在美國推出英文配音版本。鐵雄改名Mark,大明是Jason,珍珍則變成Princess。在日本、美國、台灣的周邊產品應有盡有,漫畫、劇場版、電影、郵票、模型當然都有,日劇《海鷗食堂》也出現「能夠完全記住科學小飛俠歌曲的人,肯定不是壞人」這樣的台詞,可見有多麼深入人心。日本偶像團體SMAP也曾扮演科學小飛俠真人版拍短片,其中演大明的是木村拓哉。
        「科學小飛俠」的「科學」兩字現在看來有點蛇足(有科幻片需要強調科學嗎),但當年想必是為了與傳統「忍者」區分所加,強調這些少年英雄是有高科技配備的未來忍者(儘管他們的空手道工夫都還是必備技能)。中文的小飛俠如果沒有科學,好像也難以和彼得潘這個西洋小飛俠區隔。1981年推出第二部時,因為新聞局規定戲劇不能有續集(註),因而改名「旋風小飛俠」,但這個名字遠不如科學小飛俠知名。
       「科學」兩字至今還留在「科學麵」上。統一在1980年推出乾吃的泡麵時,其實與當時已在市場上暢銷的王子麵沒有太大區別,但統一看準當時家喻戶曉的「科學小飛俠」,從推出時的「哈哈麵」改名「科學麵」,包裝也用科學小飛俠的圖案,一炮而紅,逐漸站穩市場,科學麵的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雖然包裝已經不是科學小飛俠了,而是海賊王了(但也沒有改成海賊麵啊)。不知道以後沒看過科學小飛俠的消費者,會不會懷疑「科學麵」是哪一點特別科學?

註:多謝小飛俠權威張哲生先生告知此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